
(1).指《春秋》。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上:“無将之戒,深著於 魯 經;不道之誅,難逃於 漢 法。” 宋 蘇頌 《曆賦》:“ 魯 經比事,舉二中以歲成; 羲 《易》窮神,合五位而象布。”
(2).指《論語》。 唐 上官遜 《松柏有心賦》:“後凋之義,久不刊於 魯 經。” 宋 蘇轼 《遺直坊》詩:“ 魯 經有餘嘆, 楚 些無歸魂。”
“魯經”一詞在古籍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代《春秋》
該用法源于宋代文獻,如蘇轍《龍川别志》提到“無将之戒,深著於魯經”,蘇頌《曆賦》中“魯經比事”也指《春秋》。因《春秋》由魯國史官編撰,故以“魯經”代稱。
指代《論語》
唐代上官遜《松柏有心賦》中“後凋之義,久不刊於魯經”,以及蘇轼《遺直坊》詩句均用此意。因孔子為魯國人,《論語》記錄其言行,故得此代稱。
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勤奮學習”的成語,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衍生義或誤讀。建議在學術場景中優先采用前兩種經典釋義。
《魯經》是指一本古代經書,在古代文獻中也被稱為《魯春秋》。它是戰國時期魯國學者鄒衍所撰,記錄了魯國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的内容。
《魯經》的"魯"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魚",右邊是"廣"。它共有12個筆畫。
《魯經》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和《春秋》的注疏,主要研究内容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政治、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曆史事件。
《魯經》的繁體字為《魯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魯經》中的字以篆書、隸書為主。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其形态和結構。
由于《魯經》是一本古代經書,因此并不常用于日常口語,以下是一個例句:
《魯經》中記載了魯國在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
組詞:魯國、經書、春秋、編年體、政治、軍事、經濟。
近義詞:魯春秋。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