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梁 沉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凄,一本作“ 凄 ”。 唐 权德舆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书所怀》诗:“彪炳覩奇采,凄鏘闻雅音。” 前蜀 韦庄 《村笛》诗:“《簫韶》九奏韵凄鏘,曲度虽高调不伤。”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之一》:“如洞簫长笛各有窍,一一按律调之,其凄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廻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南朝 梁 沉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之什》诗:“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漫凄鏘。”
“凄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ī qiāng,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凄锵”由“凄”和“锵”两个形容词组成: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古诗文网等权威来源。
《凄锵》是一个汉语词,通常用来形容声音悲壮而有力,回荡在耳边引起共鸣的悲切之音。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凄和锵。
凄(②声部首),锵(金字旁)。
凄的拆分笔画为:从竖折,再从横垂起一撇。
锵的拆分笔画为:从竖折,再从横撇起一捺。
《凄锵》一词源自《红楼梦》中的写意曲牌名《凄凉宴》。它通过描述凄凉之景和悲切之声,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哀伤表达出来。这个词被后世用来形容其他悲壮的场景或声音。
《凄锵》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悽鏘」。
在古代汉字中,「凄锵」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将「凄」写为「淒」,将「锵」写为「鏘」。
1. 铁马凄锵,战旗飒飒,英雄辈出。
2. 演奏家用他娴熟的技巧,使得琴弦发出凄锵的音响。
凄风苦雨、锵金玉、凄婉动人、锵然有声
悲壮、悲切、悲凉、哀怨
欢快、轻快、明亮、欢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