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謂車軌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統一。 晉 幹寶 《晉紀總論》:“ 太康 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栖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書同文,車同軌”是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統一的重要理念,源自《禮記·中庸》,後成為國家統一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釋
出處
最早見于《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後被秦始皇作為中央集權政策的核心内容()。
秦朝标準化措施
深層意義
總結來看,這一理念不僅是古代中國統一的标志,更體現了制度規範與文化整合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核心作用。
《書同文,車同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的行動要按照規章制度來進行,以确保秩序井然。
《書同文,車同軌》這個成語的部首分别是“示”和“辵”,共含有12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左傳》一書。當時,齊國的孟嘗君在争奪被稱為“左師”的政治地位時,因為沒有按照規章制度來确定輪流上任的順序,導緻混亂和争鬥。後來,這個故事被引申為行事要依照規則進行。
繁體字形式為《書同文,車同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成語《書同文,車同軌》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書同文,車同軌》。
1. 我們必須遵守交通規則,讓“書同文,車同軌”成為我們的習慣。
2. 在組織中,每個人都要按照規章制度行事,以實現“書同文,車同軌”的目标。
1. 文軌:指言行符合道德規範,不偏離正軌。
2. 書同:指名家的筆迹相似,風格一緻。
1. 文行合一:指言行一緻,沒有矛盾。
2. 筆法相同:指書法家的筆法相似,具有一緻性。
1. 行同歪:指言行不符合規範,偏離正軌。
2. 筆飄墨濺:指書法作品筆法不穩,欠缺規範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