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囚的意思、斷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囚的解釋

處決囚犯。 漢 王充 《論衡·譏日》:“天下死罪,各月斷囚亦數千人,其刑于市,不擇吉日,受禍者未必獄吏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囚是古代漢語中與司法審判相關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判決囚犯”。《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為“斷決囚犯”的簡稱,表示對在押犯人進行罪責判定及刑罰裁量的司法行為。從構詞法分析,“斷”取“裁決、判定”之義,“囚”指“被拘禁的犯人”,組合後特指針對已拘押人犯的審判程式。

該詞多見于宋元時期法典文獻,如《宋刑統·斷獄律》規定:“凡斷囚,皆須依本狀推鞫”,強調審判需依據案情證據。明代《大明律》進一步細化斷囚程式,要求“五品以上官犯公罪應議者,奏請斷遣”,體現古代司法體系中的等級制度。

現代法律史學界将其納入司法制度研究範疇,中國政法大學古籍研究所《中華法制史術語考釋》指出,斷囚制度實際包含“初審定罪”與“複審核驗”雙重程式,反映古代慎刑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斷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處決囚犯,即對已判死刑的犯人執行刑罰。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譏日》,其中提到:“天下死罪,各月斷囚亦數千人,其刑于市,不擇吉日,受禍者未必獄吏也。”
(大意:當時處決囚犯每月多達數千人,行刑時不挑選吉日,但受牽連的未必是獄吏。)


二、字義分解

  1. 斷(duàn)
    • 本義為“截斷”,引申為決斷、判決。如《論衡》中“斷囚”的“斷”即指對案件的最終裁決。
  2. 囚(qiú)
    • 指被拘禁的犯人,如“死囚”“階下囚”。

三、文獻與背景


四、擴展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可參考《論衡》原文或漢代法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敖嬉避面鼻鳴齒育寵沐愁陣達順雕蚶镂蛤二靈飛熊入夢觀戰唃厮羅黑古籠冬橫空後院虎落平川活瓣監誡金小相羁貧隽傑可寳款陳诳諕寬廓狼憊楝花風禮壞樂崩令序禮生輪圈羅巾履曆表門闾密辦褦襶子難心内閣中書披卻奇幹情真窮泉秋宮瞿昙柔豔乳洞三倉桑韋三日新婦上落樹瘢稅算帑僇讨蕩天正節跳貓子體育場通範媮居邪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