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蟲爬行貌。跂,通“ 蚑 ”。《漢書·東方朔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顔師古 注:“跂跂,行貌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一日昧爽,小龍者出連綱之舟尾,有柁工之婦不識也,謂是蜥蜴。撥置之,則跂跂又緣柁而上。” 清 樂鈞 《耳食錄二編·文壽》:“蜥蜴見履,若甚怒,躍下嚙履,裂之,跂跂緣壁間。”
(2).比喻摸索前行。 康有為 《<孔子改制考>序》:“萬百億千縫掖俊民,跂跂脈脈而望,篝燈而求明,囊螢而自珍。”
(3).行進平緩貌。跂,通“ 伎 ”。《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毛 傳“伎伎,舒貌。謂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 唐 陸德明 釋文:“伎,本亦作‘跂’。” 元 李好文 《感志賦》:“鹿之斯奔兮,其足跂跂。”
“跂跂”是“跂”的疊用形式,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讀音和語境來分析:
本義延伸
指爬行或緩慢移動的狀态,常用于描述蟲類等生物的行走方式。例如《淮南子》提到“跂行喙息”,即用“跂行”形容爬行類動物。
引申為“分歧”
在《莊子·骈拇》中,“跂”被解釋為腳趾分叉的異常狀态(“枝者不為跂”),疊用可能強調這種不協調的分支形态。
通假“企企”
表示反複踮起腳尖的動作,如《詩經·衛風·河廣》中的“跂予望之”,形容急切張望的姿态。疊用後更突出動作的持續性或多次重複。
文學修辭效果
在詩歌中,疊字“跂跂”可增強畫面感,例如描繪遊子長時間踮腳遠眺故鄉的情景。
《跂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行走的樣子。指人行走時步态輕盈、穩健的樣子。
《跂跂》的部首拆分為“⻊”和“立”,其中“⻊”是偏旁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立”是實義部首,表示動作。
《跂跂》共有10畫。
《跂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作者屈原用于描寫行走的姿态,後來被傳承下來,成為一個形容詞。
《跂跂》的繁體字為「躩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跂跂》的古代寫法為「支義」,這是通過拼音對漢字進行注音并書寫的一種方式。
1. 他在細雨中跂跂前行,一步一個腳印。
2. 小朋友們高興地跂跂着腳爬山,享受着自然風景。
跂步、跂望、跂行、跂立
行走、走動、跋涉、徜徉
伏地、匍匐、爬行、蹲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