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名。 明 王鏊 《姑蘇志·土産·菜之屬》:“蕈,即囷(菌)。多生 西山 松林下。二月生者名雷驚蕈,其色赤者名豬血蕈。味皆鮮美。” 清 吳林 《吳蕈譜·雷驚菌》:“雷驚蕈,一名戴沙,一名石蕈。二月間應驚蟄節候而産,故曰雷驚。”
“雷驚蕈”一詞有兩種解釋方向,需結合文獻和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
雷驚蕈是生長于松林下的一種野生菌類,主要分布于蘇州西山等地。其名稱來源與驚蟄節氣相關,因此也被稱為“戴沙”“石蕈”。
特征與别名
部分網絡釋義(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事物突然出現令人震驚”,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建議以菌類名稱的釋義為主,避免混淆。
雷驚蕈的核心詞義為:一種與驚蟄節氣相關的野生菌類,多見于江南地區,具有食用價值。若需更詳細生物學分類或現代用途,建議查閱專業植物學資料。
《雷驚蕈》是一個詞語,該詞來源于漢字,拆分部首為音、雷、象,共計13個筆畫。
該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書寫略有不同,古漢字寫作「雷驚蕈」。
《雷驚蕈》一詞指的是蘑菇成長過程中受到雷擊而驚呆的現象。
閃電劈向地面,瞬間将蘑菇擊中,這些雷驚蕈呈現出獨特的形态。
雷鳴、驚愕、蕈菇、符號、響聲
雷擊蘑菇、驚訝菌
正常蕈菇、無驚雷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