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書藝人用的醒木。亦指舊時官員問案時用的驚堂木。《平妖傳》第十五回:“ 瞿瞎子 當下打掃喉嚨,将氣拍向桌上一拍,念了四句悟頭詩句,然後説入正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知州敲着氣拍,故意問道:‘ 江溶 ,怎麼説?’”
“氣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傳統藝術和古代司法場景,具體解釋如下:
“氣拍”指兩種用途相近的工具:
該詞在明清小說中多次出現,例如:
如今“氣拍”已逐漸退出日常使用,但在傳統評書表演和曆史題材影視劇中仍有體現。網絡資料顯示,該詞被收錄于《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部分方言區仍保留相關說法。
(注:完整文獻例證可參考《平妖傳》《二刻拍案驚奇》原著或相關曆史資料。)
氣拍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人或物受到了打擊或沖擊後失去了力量和意識。可以用來描述人在遭受打擊或驚吓後,整個人癱軟無力的狀态。
氣拍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氣”和“拍”。其中,“氣”是左右結構的漢字,部首是“氣”,總共有4個筆畫;“拍”是左右結構漢字,部首是“手”,總共有8個筆畫。
氣拍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與人體的生理反應有關。當人遭受打擊或驚吓後,會出現呼吸急促、心慌意亂的感覺,整個人失去了力量和意識,就好像被拍打一樣,因此形成了“氣拍”這個詞。
繁體字中“氣拍”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但據我了解,“氣拍”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1. 他聽到這個壞消息後,整個人立刻氣拍了,坐在那兒一動不動。
2. 比賽結束後,運動員們倒在地上氣拍了,休息了一會兒才緩過來。
氣人、擊拍、驚疲、失志、虛脫
昏厥、癱軟、虛弱、無力
有力、振奮、精神飽滿、挺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