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金的意思、铤金的詳細解釋
铤金的解釋
金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即出碎金三十兩,為之具裝,末又以鋌金一枚付之。”
詞語分解
- 铤的解釋 铤 (鋌) ǐ 快走的樣子:铤而走險。 铤 (鋌) ì 古代稱未經冶鑄的銅鐵。 箭頭裝入箭幹的部分。 古同“錠”,專門鑄成的各種形态的金銀塊,用以貨币流通。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金的解釋 金 ī 一種化學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黃赤色,質軟:黃金。金子。金筆。 金一類的,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傳熱和導電的固體的通稱(汞除外)。:金屬。五金(舊指金銀銅鐵錫)。合金(兩種或多種金屬混合而
專業解析
铤金是古代對鑄造成條塊狀金屬的統稱,特指用作貨币或儲備的黃金白銀。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核心釋義與形制特征
“铤”指澆鑄成的條塊狀金屬坯,《漢語大詞典》釋為“鑄成塊狀的金銀”。其形制通常為長方形、船形或餅狀,表面常刻有重量、産地、工匠名等銘文。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鑄“白金三品”,其中“圓形龍紋,方形馬紋,橢形龜紋”即屬早期铤金形态。
二、曆史功能與經濟屬性
- 貨币儲備:铤金在唐、宋時期成為官方稅收與國庫儲備的重要形式。唐代“金銀铤”每铤重五十兩,宋代“金牌”“銀铤”可直接折兌銅錢。
- 價值尺度:因其成色、重量标準化,常作大額交易憑證。明代張自烈《正字通》載:“铤,金銀錠也”,印證其等價物屬性。
- 工藝載體:考古發現(如江西海昏侯墓金餅)表明,漢代“金餅”實為扁圓形金铤,是貴族財富的象征。
三、詞源演變與異體字
“铤”本義為銅鐵礦石(《說文解字》:“铤,銅鐵樸也”),後引申為金屬鑄塊。因“铤”“錠”音近義通,元代後“錠”漸成主流寫法,但“铤金”仍保留于文獻。清代郝懿行《證俗文》辨析:“今人呼金銀塊為錠,其字當作铤”。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 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文物出版社,2016)
網絡擴展解釋
“铤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ǐng jīn,主要指金錠(即鑄成塊狀的黃金)。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铤金的字面意思是“成塊的金屬”,特指黃金制成的錠狀物。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提及。
- 例如,《聊齋志異·細柳》中記載:“即出碎金三十兩,為之具裝,末又以鋌金一枚付之。”此處“鋌金”即指整塊的金錠。
2.詞義分解
- 铤(tǐng):原指“快走的樣子”(如“铤而走險”),但作為名詞時表示金屬塊或礦石。
- 金(jīn):指黃金或金屬的總稱,此處特指黃金。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描述貴金屬的形态或作為貨币、財寶的象征。
- 部分資料提到“铤金”可引申為形容珍貴、價值極高的事物(如才能或稀有物品),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
4.注意事項
- 需注意“铤”的讀音為tǐng,而非“dìng”(後者多指箭頭)。
- 現代漢語中,“錠金”更常用,而“铤金”多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表達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聊齋志異》原文或古代經濟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雜寶翰背工便體薜帶筆乾不時步雪履穿采制沉靜寡言臣朔掣制跐踐電子束遞換妒婦津訛頭防患未萌飛軨奮筆直書鳳雞負面附生固不可徹鼓趺橫犇花面恢擴惠司勒灰指甲昏謬惑妄江調見臨金絲猴肌衄糾絞決囊劇口空國燎照猛烈腦後泥龜偏醒伽尼娶妻祛祛審報沈淡聖代石鉢天函銅吊枉流文章草瑕過縣試閑衣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