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荒絶僥的意思、窮荒絶僥的詳細解釋
窮荒絶僥的解釋
極遠的邊塞。
詞語分解
- 窮荒的解釋 .困苦饑荒。《後漢書·王望傳》:“是時州郡災旱,百姓窮荒。”.絕塞;邊荒之地。 唐 岑參 《與獨孤漸道别長句兼呈嚴八侍禦》:“窮荒絶漠鳥不飛,萬磧千山夢猶懶。”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三折:“他
- 僥的解釋 僥 ǎ 僥 á 均見“僥”。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窮荒絕徼"(qióng huāng jué jiào)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極其偏遠、荒涼、人迹罕至的邊遠地區。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字詞釋義
-
窮荒:
- 窮:本義指盡頭、極端,引申為偏僻、閉塞、資源匮乏之地。
- 荒:指荒涼、未開墾、人煙稀少。
- 合義:指極其荒涼偏僻、遠離文明中心的區域。
-
絕徼:
- 絕:意為斷絕、極遠、難以到達。
- 徼(jiào):古義指邊界、邊塞、邊疆之地。
- 合義:指地處極遠的邊陲,與外界隔絕的邊境地帶。
-
整體含義:
- 形容地方極其偏遠荒涼,位于國家或文明區域的極邊緣,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環境艱苦,近乎與世隔絕。
二、語義特征
- 地理偏遠性:強調地理位置處于疆域的最邊緣。
- 環境荒蕪性:突出自然環境的荒涼、貧瘠、未開發。
- 人迹罕至性:暗示人口稀少,甚至無人居住,遠離社會中心。
- 文化隔絕性:隱含遠離主流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信息閉塞。
三、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繪邊塞、荒漠、孤島等極端環境。
- 帶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強調其偏遠和荒涼程度之甚。
- 常與“不毛之地”、“天涯海角”等詞義相近,但“窮荒絕徼”更側重地理位置的邊遠和與中心區域的隔絕。
四、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窮荒”、“絕徼”及類似成語有詳細釋義,是權威的漢語工具書。可參考其相關詞條。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作為規範詞典,雖未直接收錄該成語,但對“窮”、“荒”、“絕”、“徼(邊界義)”等單字有權威解釋,可輔助理解。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徼”的古義(邊界)有明确解釋,是理解該成語的關鍵。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型古漢語辭書,對“窮”、“荒”、“絕”、“徼”的古義及用法有詳盡考釋,是探究成語本源的重要依據。
五、示例
古代戍邊的将士,常常被派往窮荒絕徼之地,忍受着風沙嚴寒與思鄉之苦。(此句體現了該成語在描述邊塞環境時的應用)
“窮荒絕徼”是一個形象描繪極端偏遠、荒涼、隔絕之地的成語,其核心在于強調地理位置的邊遠性、環境的荒蕪性以及人迹的罕至性。理解其構成單字(窮、荒、絕、徼)的古義是把握其整體内涵的關鍵。
網絡擴展解釋
“窮荒絶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óng huāng jué jiǎo,其核心含義指極遠的邊塞或荒僻之地。以下為詳細解析:
釋義與解析
-
整體詞義
形容極其偏遠、荒涼的邊疆地區,通常帶有地理位置隔絕、人迹罕至的意味。
-
分字解釋
- 窮:此處指“極盡、盡頭”,如“窮盡”;
- 荒:荒涼、未開發之地;
- 絶(絕):斷絕、極限,表極緻狀态;
- 僥(徼):通“徼”,指邊界、邊塞。
出處與用法
- 古籍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劉基《郁離子·千裡馬》:“窮荒絕徼,聖人以爪甲視之。” 清代魏源《聖武記》亦用其描述邊遠征伐之地。
- 文學語境
多用于描寫邊疆戍守、軍事征途或自然環境的荒僻,例如:“将士戍守窮荒絶僥,與風沙為伴。”
相關詞彙
- 近義:窮鄉僻壤、天涯海角;
- 反義:繁華之地、通都大邑;
- 關聯成語:窮崖絶谷(險峻的山谷)、山窮水絶(絕境)。
注意
此詞因用字生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炳粲波峻曹孫昌亭之客辰地車辇陳請嗤溜淳悶篡畔打苞搭截題帝側惡性循環風月所分水嶺釜底抽薪趕老羊臯臯高祖王父宮合光贊詭韻韓蜨漢鐘離鶴樹薨夭花翹甲首靜慮瘠義肥辭拒折舉用苛罰龍牙淪蕩律律眊眊鳴冤叫屈攀翼便嬖婆姨琪蘤取迳入粟商品經濟山冢沈名失機識時務者為俊傑數貧嘴私齎太侈天年不遂天質聽望通路酒屯衙毨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