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亂;糊塗。《韓詩外傳》卷六:“不聞道術之人,則冥於得失,不知亂之所由,眊眊乎其猶醉也。” 唐 柳宗元 《與楊京兆憑書》:“一二年來,痞氣尤甚,加以衆疾,動作不常。眊眊然騷擾内生,霾霧填擁慘沮。” 宋 蘇轼 《<王定國詩集>序》:“今餘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門外數步即 大江 ,經月不至 江 上,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
(2).猶藐藐。忽略貌。《尚書大傳》卷三“禦聽於怵攸” 漢 鄭玄 注:“怵攸,謂若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誨爾訰訰,聽我眊眊之類。”
(3). 元 時俗語。羞人的話。 元 喬吉 《水仙子·嘲人愛姬為人所奪》曲:“村 馮魁 沾的上,俏 蘇卿 隨順了, 雙漸 眊眊。”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一折:“呸!眊眊眊不害你娘羞,你原來是箇蠟槍頭。”
“眊眊”一詞在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為輸入誤差或生僻用法。根據單字“眊”的含義推測:
基本釋義
“眊”讀作mào,本義指眼睛昏花、視力模糊。例如《孟子·離婁上》中“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即形容眼神不清澈。
引申含義
可引申為神志昏聩、糊塗,如《漢書·董仲舒傳》中“失道妄行,則天眊之以惡”,此處比喻思想混亂。
疊詞可能性
若“眊眊”為疊詞使用,可能強調視力嚴重模糊或精神極度萎靡的狀态,類似“昏昏眊眊”的表達(如《朱子語類》中“終日昏昏眊眊”)。
由于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或确認是否為“耄耋”(mào dié,指高齡老人)、“眊聩”(昏聩糊塗)等相近詞的誤寫。如需更精準解釋,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
眊眊這個詞是一個表示眼睛迷糊、模糊不清的形容詞。
眊字由目(⺥)和矛構成,目是部首,矛是字的字形;眊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據考古學家研究,眊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時期的銘文中,當時的寫法是形似獸角,表示狩獵迷蒙不清的樣子,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狀。
眊字的繁體字形為瞀,拼音為mào。
古代眊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矛的橫畫為下方的一橫,上方沒有撇。
1. 他兩眼眊眊地看着我,仿佛無法辨認出我的臉。
2. 在濃霧中行走,周圍的景物都變得眊眊不清。
眊眊可以作為一個形容詞短語,一般不常與其他詞組合。
迷糊、朦胧、模糊等。
清晰、明亮、清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