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al gift;talent]∶天資,天賦
非天質之卑。——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天然資質;天性。《後漢書·崔駰傳》:“因天質之自然,誦上哲之高訓。” 宋 蘇轼 《求婚啟》:“天質下中,生有蓬麻之陋。” 清 劉大櫆 《金複堂先生八十壽序》:“其後適京師,兄子隨侍而疾作,先生延醫藥,祈禱夜不能寐,蓋其天質之厚類如此。”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稍後 李陵 與 蘇武 贈答,亦為五言,蓋 文 景 以後,漸多此體,而天質自然,終當以 乘 為獨絶矣。”
“天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天質”指天生的資質或天賦,強調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或特質。例如《後漢書》提到“因天質之自然”,說明其與自然禀賦相關。
現代語境中,“天質”仍保留古典含義,常見于文學評論或教育領域,用于強調先天條件的重要性,如“藝術家的天質決定創作風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送東陽馬生序》或唐代相關詩作原文。
天質是指人的天賦素質和品質,即一個人從出生時就具備的本質屬性。它與後天的培養和環境影響不同,代表了一個人的潛力和天生能力。
天質的字是由“ 天 ”和“質”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天”是上面的意思,是一個單字,拆分部首是“一”,總計一筆。而“質”的拆分部首是“貝”,總計三筆。
天質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代表了那個時候人們對人類天性和天賦能力的認識。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引申為描述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本質的詞彙。
天質的繁體字為「天質」。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這個詞仍然被廣泛使用。
天質在古時候漢字寫作「天質」。在當時的漢字寫法中,字形相對于現代有一些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上面的意思。
1. 他天質聰慧,很快就學會了這個技能。
2. 她的音樂天質在她小時候就展露無遺。
1. 天賦:指一個人天生具備的能力和才華。
2. 本質:指事物的本性和特點。
3. 天資:指天生的才能和潛力。
1. 先天:指與出生即有的、與生俱來的。
2. 天性:指人的本性和天生的特點。
後天:指在人類出生以後、通過後天培養和環境影響獲得的能力和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