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勤勚的意思、勤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勤勚的解釋

辛勞。 宋 王安石 《诏允觀文殿學士富弼乞赴汝州避災養疾》:“觸熱載馳,用忘勤勩。”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當時 仁宗 在禦已四十年,而猶慎重勤勩若此。”《明史·秦逵傳》:“帝念 逵 勤勩,詔有司復其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勤勚(qín y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由“勤”與“勚”二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辛勤勞苦、不辭疲憊的狀态或品質。以下從詞義、用法及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勤”的本義

    “勤”指勞作不懈、盡心盡力。《說文解字》釋為“勞也”,引申為勤奮、勤勉。如《論語·微子》雲“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強調身體力行的勞作。

  2. “勚”的含義

    “勚”(yì)意為勞苦、疲憊。《爾雅·釋诂》注“勚,勞也”,《詩經·小雅·雨無正》有“莫知我勚”之句,描述無人知曉自身辛勞。

  3. 合成詞“勤勚”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辛勤勞苦”之意,常見于古籍,形容人長期操勞、不畏艱辛的狀态。如清代黃宗羲《陳葦庵年伯詩序》中“勤勚而不怨”,贊人任勞任怨。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詩經》溯源

    “勚”的用例可溯至《詩經·小雅》,如《雨無正》:“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維曰予仕。孔棘且殆,雲不可使。得罪于天子,維曰予仕。亦雲可使,怨及朋友。莫知我勚。”此處“勚”直指勞苦(來源:《毛詩正義》)。

  2. 清代文獻

    黃宗羲《陳葦庵年伯詩序》載:“勤勚而不怨,甚矣其似伯夷也!”以“勤勚”稱頌陳氏勤勉無怨的品格(來源:《南雷文定》)。

  3. 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釋“勤勚”為“辛勤勞苦”,引《明史·周忱傳》:“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無輕易忱法。然自是戶部括所積餘米為公賦,儲備蕭然。其後吳大饑,道殣相望,課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處處祀之……忱性勤勚。”
    • 《辭源》(修訂本)注:“勤苦勞碌。”

三、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勤勚”因書面化程度高而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文本時。其核心含義仍保留于“勤勉”“劬勞”等近義詞中,體現中華文化對勤勞精神的推崇。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文獻,暫未提供可公開訪問的穩定鍊接):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詩經·小雅·雨無正》(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黃宗羲《南雷文定》(清代刻本)
  4. 《明史·周忱傳》(中華書局校點本)

網絡擴展解釋

“勤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勤勚(qín yì):意為辛勞、勞苦,形容人辛勤勞作的狀态。該詞由“勤”和“勚”組合而成:

二、文獻例證

  1. 宋代王安石在《诏允觀文殿學士富弼乞赴汝州避災養疾》中寫道:“觸熱載馳,用忘勤勩。”
  2. 《明史·秦逵傳》記載:“帝念逵勤勩,诏有司複其家。”
  3. 《詩經·小雅·雨無正》中也有“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勚”的表述,印證“勚”的勞苦含義。

三、相關辨析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日常交流中可用“辛勞”“勞苦”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強調文雅色彩,可保留原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及《明史》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蔽豹成文刨身閉閣自責不廣擦黑兒慘紫嘗膽察驗雴霫代位繼承丹鳳阙坻場定正弟媳婦洞察其奸東洋參兒孫自有兒孫福風涼封留杠杆原理寒火寒橐漢中好手足化主健啖江東三虎健節嘉政介白廐苑課制饋禮兩豆塞耳廪台媒合面熟南帝逆刺披褐屏毗酦醅任咎失速詩天子爽快屬草稾淑孝蘇裱俗談談古論今桃都同盟頭耳土滿文過遂非五雲裘賢首山小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