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侵轶的意思、侵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侵轶的解釋

亦作“ 侵佚 ”。1.侵犯襲擊。《左傳·隱公九年》:“ 北戎 侵 鄭 。 鄭伯 禦之,患 戎 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杜預 注:“軼,突也。”《後漢書·南匈奴傳論》:“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錄叙》:“雖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緻亡也。” 吳晗 《燈下集·陣圖和宋遼戰争》:“若捍禦不及,即有侵轶之患。”

(2).謂越權行事。 唐 元稹 《告畬三陽神文》:“農勸事時,賞信罰必。市無欺奪,吏不侵軼。” 清 端方 《請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備折》:“如此則部臣疆吏於其權限内應行之事,無所用其推諉;於其權限外侵軼之事,無所施其阻撓。” 梁啟超 《各國憲法異同論》:“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鼎立,不相侵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侵轶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指軍事上的突然襲擊或侵犯,強調以武力越界進犯的行為。以下從釋義、字源、用例及權威參考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用法

  1. 基本釋義

    侵轶(qīn yì)指軍隊越過邊界發動突襲,引申為武裝侵犯或強行進犯。

    • 侵:武力進犯;轶:本義為後車超越前車,引申為越過、突破界限。
    • 整體強調快速突襲、突破防線的軍事行動,含主動攻擊性。
  2. 語境特征

    •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軍事沖突(如“侵轶邊陲”)。
    • 現代語境中漸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表述。

二、權威典籍用例

《左傳·隱公九年》:

“彼徒我車,懼其侵轶我也。”

(注:此處指敵軍步兵對我方戰車部隊的突襲威脅,為現存最早書證之一。)


三、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詞條“侵轶”釋義:“侵犯突襲”。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310-6(紙質版)。

    (注:線上版可檢索“漢典”或“國學大師”等古籍數據庫。)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轶”通“佚”,釋為“侵犯,侵襲”。

    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3。


四、相關辨析

“侵轶”是具象化的軍事入侵術語,其權威釋義需依托經典文獻及專業辭書,現代使用需結合曆史語境以保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侵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n yì,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解釋:

  1. 侵犯襲擊(軍事層面)
    指武力上的越界攻擊或突襲,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此處描述北戎對鄭國的軍事威脅。

  2. 越權行事(行政或制度層面)
    指超越職權範圍幹預他人事務。如梁啟超在《各國憲法異同論》中提到:“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鼎立,不相侵轶。”,強調權力分立原則。清代端方也以“吏不侵軼”形容官員不越權。

  3. 侵害權益或尊嚴(社會行為層面)
    廣義上可指侵犯他人利益或自尊心,例如“市無欺奪,吏不侵轶”,形容社會秩序中無欺壓行為。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曆史文獻,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寶煤本宮不言不語才捷産值陳發沉默弛政串戶楚棰槌提丹溪大蘇大展宏圖滌盥對酒惡許方塊藩杝馮六郎風亭宮棼貫辰瑰能古鏡記蠱菑海客乘槎歡交火牀架弄佳作解蹙機會成本拘苦狂勷蘭焚良工裂殖菌立說夢魂門役眽眽貈子難人腦識凝冰旁告飄蕩幈風氣分仁民述附死别生離橦花晚境維艱瑕穢閑園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