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侵轶的意思、侵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侵轶的解釋

亦作“ 侵佚 ”。1.侵犯襲擊。《左傳·隱公九年》:“ 北戎 侵 鄭 。 鄭伯 禦之,患 戎 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杜預 注:“軼,突也。”《後漢書·南匈奴傳論》:“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錄叙》:“雖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緻亡也。” 吳晗 《燈下集·陣圖和宋遼戰争》:“若捍禦不及,即有侵轶之患。”

(2).謂越權行事。 唐 元稹 《告畬三陽神文》:“農勸事時,賞信罰必。市無欺奪,吏不侵軼。” 清 端方 《請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備折》:“如此則部臣疆吏於其權限内應行之事,無所用其推諉;於其權限外侵軼之事,無所施其阻撓。” 梁啟超 《各國憲法異同論》:“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鼎立,不相侵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侵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n yì,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解釋:

  1. 侵犯襲擊(軍事層面)
    指武力上的越界攻擊或突襲,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此處描述北戎對鄭國的軍事威脅。

  2. 越權行事(行政或制度層面)
    指超越職權範圍幹預他人事務。如梁啟超在《各國憲法異同論》中提到:“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鼎立,不相侵轶。”,強調權力分立原則。清代端方也以“吏不侵軼”形容官員不越權。

  3. 侵害權益或尊嚴(社會行為層面)
    廣義上可指侵犯他人利益或自尊心,例如“市無欺奪,吏不侵轶”,形容社會秩序中無欺壓行為。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曆史文獻,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侵轶

侵轶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侵和轶。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侵的部首是亻(人),總共有8個筆畫;轶的部首是車,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

侵轶一詞首次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意為侵犯他人的權益,侵害他人的利益。

繁體

侵轶的繁體字為侵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侵的古代寫法為侲,轶的古代寫法為旖。

例句

1. 他侵轶了我父親的財産。

2. 那個人被指控侵轶商業機密。

組詞

侵略、侵犯、侵害、轶事、轶聞。

近義詞

入侵、侵襲、侵犯、損害。

反義詞

尊重、保護、維護、遵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