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侵轶的意思、侵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侵轶的解释

亦作“ 侵佚 ”。1.侵犯袭击。《左传·隐公九年》:“ 北戎 侵 郑 。 郑伯 御之,患 戎 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軼我也。’” 杜预 注:“軼,突也。”《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 吴晗 《灯下集·阵图和宋辽战争》:“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

(2).谓越权行事。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农劝事时,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軼。” 清 端方 《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如此则部臣疆吏於其权限内应行之事,无所用其推諉;於其权限外侵軼之事,无所施其阻挠。” 梁启超 《各国宪法异同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鼎立,不相侵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侵轶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其核心含义指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或侵犯,强调以武力越界进犯的行为。以下从释义、字源、用例及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用法

  1. 基本释义

    侵轶(qīn yì)指军队越过边界发动突袭,引申为武装侵犯或强行进犯。

    • 侵:武力进犯;轶:本义为后车超越前车,引申为越过、突破界限。
    • 整体强调快速突袭、突破防线的军事行动,含主动攻击性。
  2. 语境特征

    • 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军事冲突(如“侵轶边陲”)。
    • 现代语境中渐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述。

二、权威典籍用例

《左传·隐公九年》:

“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

(注:此处指敌军步兵对我方战车部队的突袭威胁,为现存最早书证之一。)


三、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词条“侵轶”释义:“侵犯突袭”。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310-6(纸质版)。

    (注:在线版可检索“汉典”或“国学大师”等古籍数据库。)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轶”通“佚”,释为“侵犯,侵袭”。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95-3。


四、相关辨析

“侵轶”是具象化的军事入侵术语,其权威释义需依托经典文献及专业辞书,现代使用需结合历史语境以保准确性。

网络扩展解释

“侵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n yì,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1. 侵犯袭击(军事层面)
    指武力上的越界攻击或突袭,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左传·隐公九年》记载:“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軼我也。’”。此处描述北戎对郑国的军事威胁。

  2. 越权行事(行政或制度层面)
    指超越职权范围干预他人事务。如梁启超在《各国宪法异同论》中提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鼎立,不相侵轶。”,强调权力分立原则。清代端方也以“吏不侵軼”形容官员不越权。

  3. 侵害权益或尊严(社会行为层面)
    广义上可指侵犯他人利益或自尊心,例如“市无欺夺,吏不侵轶”,形容社会秩序中无欺压行为。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历史文献,或梁启超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爱款鞭驽策蹇伯高不赏之功承泄重味德馨雕舆冬卿端道饿喙厄滞愅诡贡禄观睄酤酿宦孺贿买骄敌孑然一身祲沴即期狷傲凯安考课法了当霾雾茫浪密径沐芳那伽内竖漂亮话抢劫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铅驽齐名三藐繖幄赡赐身操井臼生怕市不豫贾失虚侍燕肆类头佬徒与王封晚禾踠踠文谱五辂物体贤慧贤宰霞外廨田赩屴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