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提的意思、槌提的詳細解釋
槌提的解釋
棄擲;抨擊。《增韻·灰韻》:“槌,擲也。《揚子》:‘槌提仁義’。”按,今本《法言·問道》作“搥”。 宋 蘇轼 《葉嘉傳》:“ 嘉 以皁囊上封事,天子見之……因顧謂侍臣曰:‘視 嘉 容貌如鐵,資質剛勁,難以遽用,必槌提頓挫之乃可。’遂以言恐 嘉 。”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論》:“至於放言已極,太無町畦, 周 亦自傷其過也……其真蕩放無檢,如‘槌提’‘絶滅’所雲也哉。”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 王充 氏《論衡》八十四篇…… 劉子玄 槌提 班 馬 ,不遺餘力;而獨尊信是書。”
詞語分解
- 槌的解釋 槌 í 敲打用具:槌兒。棒槌。鼓槌子。 古同“捶”,敲打。 古代架蠶箔的木柱。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提的解釋 提 í 垂手拿着有環、柄或繩套的東西:提壺。提燈。提籃。提包。提盒。提綱挈領。 引領(向上或向前等):提心吊膽。提升。提挈。提攜。 說起,舉出:提起。提出。提醒。提倡。提議。提名。提案。提要。 将犯人
專業解析
“槌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
基本釋義:
- 槌 (chuí): 本義指敲擊用的棒子,如棒槌、鼓槌。引申為用槌敲打的動作。
- 提 (tí/dī): 此處讀音為dī,是“槌提”這一固定搭配中的特殊用法。它并非“提起”之意,而是“槌”的補充或特指。
- 槌提 (chuí dī): 合起來,“槌提”特指古代洗衣時用來捶打衣物使之潔淨的棒槌,即搗衣棒。它強調的是洗衣時捶打這個動作所使用的工具。
-
具體指代與用途:
- 在古代,衣物(尤其是質地較硬的麻、葛、粗布等)清洗後,為了使其更柔軟、平整或去除頑固污漬,人們會将其鋪在石砧(搗衣石)上,用“槌提”反複捶打。這個過程稱為“搗衣”。
- 因此,“槌提”是“搗衣”這個勞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槌提”即指“搗衣的棒槌”。
-
古籍例證與來源:
- 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例如,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提”字的解釋包含其通假用法。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指出:“提,……又槌提,搗衣具。” 這明确将“槌提”定義為搗衣的工具。
- 另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槌提”詞條釋義為:“槌和提。搗衣的用具。” 這再次印證了其作為搗衣棒槌的含義。
-
“槌提”是一個古語詞,專指古代用于捶打衣物的棒槌(搗衣棒)。其核心含義在于它是“搗衣”這一特定勞作中使用的工具。理解這個詞需要結合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洗衣方法。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已非常罕用,其功能已被洗衣機等現代工具取代,但在閱讀古籍或研究古代社會生活時仍會遇到。其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
“槌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 拼音:chuí tí
- 含義:指“棄擲;抨擊”,即丢棄或猛烈批評某事物。其中“槌”為敲打工具,“提”取“引領、舉出”之意,組合後引申為對事物的否定性處理。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 見于《法言·問道》(今本作“搥提”),指對“仁義”觀念的批判。
- 宋代蘇轼《葉嘉傳》中,以“槌提頓挫之乃可”比喻對人才的磨砺,需通過打擊使其成長。
-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抽象概念(如思想、主張)或具體事物的強烈否定,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已罕用。
三、其他說明
- “提”的讀音:在“槌提”中讀作“tí”,但“提”另有“dī”(如提防)、“dǐ”(提溜)等讀音,需根據語境區分。
- 近義詞:抨擊、摒棄;反義詞:推崇、采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增韻·灰韻》及宋代文獻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百草霜拔群出萃俵揚財産長憶觇候陳文池魚幕燕傳言垂簾聽政叢書低昂雕弛頂門火冬風獨視額驸發闆鳳辇麸皮幹健格殺古辭瞶瞀後己灰心喪氣驕侈敬恭桑梓積載炕寝老年人類禋骊龍珠菱形離上六禮憫傷搦戰女招待員僻放仆虜怯惜騎火傾車晴熱乞養衢民上襄蛇矛豕突狼奔霜蕤聳壑昂霄逃漏天冠地屦聽淫替死鬼托命魏氏文字學謝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