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提的意思、槌提的詳細解釋
槌提的解釋
棄擲;抨擊。《增韻·灰韻》:“槌,擲也。《揚子》:‘槌提仁義’。”按,今本《法言·問道》作“搥”。 宋 蘇轼 《葉嘉傳》:“ 嘉 以皁囊上封事,天子見之……因顧謂侍臣曰:‘視 嘉 容貌如鐵,資質剛勁,難以遽用,必槌提頓挫之乃可。’遂以言恐 嘉 。”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論》:“至於放言已極,太無町畦, 周 亦自傷其過也……其真蕩放無檢,如‘槌提’‘絶滅’所雲也哉。”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 王充 氏《論衡》八十四篇…… 劉子玄 槌提 班 馬 ,不遺餘力;而獨尊信是書。”
詞語分解
- 槌的解釋 槌 í 敲打用具:槌兒。棒槌。鼓槌子。 古同“捶”,敲打。 古代架蠶箔的木柱。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提的解釋 提 í 垂手拿着有環、柄或繩套的東西:提壺。提燈。提籃。提包。提盒。提綱挈領。 引領(向上或向前等):提心吊膽。提升。提挈。提攜。 說起,舉出:提起。提出。提醒。提倡。提議。提名。提案。提要。 将犯人
網絡擴展解釋
“槌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 拼音:chuí tí
- 含義:指“棄擲;抨擊”,即丢棄或猛烈批評某事物。其中“槌”為敲打工具,“提”取“引領、舉出”之意,組合後引申為對事物的否定性處理。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 見于《法言·問道》(今本作“搥提”),指對“仁義”觀念的批判。
- 宋代蘇轼《葉嘉傳》中,以“槌提頓挫之乃可”比喻對人才的磨砺,需通過打擊使其成長。
-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抽象概念(如思想、主張)或具體事物的強烈否定,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已罕用。
三、其他說明
- “提”的讀音:在“槌提”中讀作“tí”,但“提”另有“dī”(如提防)、“dǐ”(提溜)等讀音,需根據語境區分。
- 近義詞:抨擊、摒棄;反義詞:推崇、采納。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增韻·灰韻》及宋代文獻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槌提(chuí tí)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槌和提兩個部分。槌的部首是木,提的部首是手。槌提的筆畫數分别為8畫和12畫。槌提源自于古代的鐘鼓樂器,用來擊打樂器的槌子,提是持槌的手的動作。槌提的繁體字形狀為「槌提」。
在古時候,槌提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然而,現代簡化字的形式是由************于20世紀50年代推行的,目的是為了簡化漢字的結構,提高識字率。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用木槌提起了大錘。
2. 音樂家用槌提擊打鼓面。
3. 她熟練地揮動槌提演奏樂器。
其他與槌提相關的詞語有:敲打、擊打、拍打等。
關于近義詞,可以用「敲打」來替換「槌提」,因為它們都指的是用槌子或手來擊打物體。
反義詞的話,可能沒有一個完全對應的詞語與「槌提」相對立,但可以考慮使用「搬運」或「舉起」這樣的詞語。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