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aightforward]
(1).明朗開豁的自然景象。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王子猷 作 桓車騎 參軍, 桓 謂 王 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雲:‘ 西山 朝來,緻有爽氣。’” 宋 張元幹 《隴頭泉》詞:“送飛鴻、五絃寓目,望爽氣, 西山 忘言。” 清 張恂 《江城子·登華山》詞:“朝來爽氣畫圖中,石崖窮,索垂龍。”
(2).謂涼爽之氣。 宋 陸遊 《水亭獨酌十二韻》:“清風掃鬱蒸,爽氣生戶牖。” 清 吳偉業 《大中丞心康韓公九月還自淮南生日為壽》詩:“閶闔清秋爽氣來,尚書新自上遊回。”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三:“誰望着他就更親切地感到新秋的爽氣。”
(3).豪邁的氣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豪爽》:“ 桓 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英發,叙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繫才,其狀磊落,一坐嘆賞。” 唐 杜甫 《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異才應間出,爽氣必殊倫。”
(4).爽快;幹脆。 錢锺書 《圍城》五:“﹝ 方鴻漸 ﹞隻嫌轎子走得不爽氣,甯可下了轎自己走。” 徐興業 《金瓯缺》第十五章:“他們的談判,甚至比 耶律克定 還不爽氣。”
“爽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釋義:
指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常見于文學描寫。例如《世說新語》中“西山朝來,緻有爽氣”,宋代張元幹詞作也以“望爽氣”描繪山色。
多用于形容秋日或清晨的清涼感。如陸遊詩句“清風掃鬱蒸,爽氣生戶牖”,現代例句“新秋的爽氣”。提到“涼爽氣候區”的防潮層構建也與此相關。
形容人的性格或氣魄,如《世說新語》記載桓宣武“雄情爽氣”,杜甫詩句“爽氣必殊倫”。此義項多用于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
在口語中表示直接、利落的态度。例如“她回答得十分爽氣”,或俗語“早睡早起,怡神爽氣”。特别标注此為方言用法。
提示: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文獻、詩詞用例及現代方言,若需查看具體出處,可參考《世說新語》、陸遊詩作等來源。
爽氣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感覺舒適、暢快的氣息或空氣。
爽氣的部首是氣,共有7個筆畫。
爽氣的古體字形為「爽」,是由「⺜」和「㇓」組成,「⺜」象征蔥白,「㇓」象征氣的流動形狀。爽氣一詞源自《左傳·僖公十九年》:“慶爽氣至。”表示慶幸心情舒暢的氣息來臨。
爽氣的繁體字為「爽氣」。
古時候,爽氣的寫法為「爽矢」或「爽☒」。
1. 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感覺真是爽氣十足。
2. 經過一場大雨洗滌後,整個城市都彌漫着一股爽氣。
舒爽、爽朗、爽快、爽潔、爽口、爽心等。
清新、宜人、舒適。
沉悶、憋悶、悶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