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不守法令。《周书·儒林传·乐逊》:“顷承 魏 之衰政,人习逋违。”
(2).拖欠不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其州县赋调,积有逋违。乃稽诸版籍,通校大数八年之赋,举空名以歛之。”
“逋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不遵守法令
指违反或逃避法律约束,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周书·儒林传·乐逊》提到“人习逋违”,描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藐视法规的现象。
拖欠未履行义务
多用于指财物或赋税的延期缴纳。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州县赋调,积有逋违”,反映地方财政拖欠问题。
注意: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出现。若需深入理解,建议查阅《周书》《春明退朝录》等原典文献。
逋违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逃跑和违反法律、规定。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辶(走)部,右边是韦(违)部。逋违共有10个笔画。
逋违一词来源于《尔雅·释诂》中的记载,相传是商代末年时期的一位官员用来描述逃避法律和规定的行为。在繁体字中,逋违的写法是「逋違」。
根据古时的书写风格,逋违的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逋违的写法是「逋爲」,其中「逋」表示逃离,「爲」表示做。这种书写方式在秦朝以后逐渐变为现代的「逋违」。
以下是逋违的一个例句:「他因对法律的逋违而付出了代价。」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因违反法律而受到了惩罚。
与逋违相关的组词有逋逃、违法、违规等。逋逃指的是逃避、逃脱;违法表示违反法律;违规意味着违背了某项规定。
近义词包括违背、抵触、违犯等,这些词都表达了违反规定或法律的意思。反义词则包括遵守、遵循、遵纪守法等,表达了遵循规定和法律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