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葉喬木,葉子卵形,開紅花,産于 印度尼西亞 、 越南 等地。樹脂幹燥後呈紅棕色半透明狀,可制成香料。以其樹脂為主要原料加工做成的香,也稱安息香。《晉書·藝術傳·佛圖澄》:“﹝ 佛圖澄 ﹞迺與弟子 法首 等數人至故泉源上,坐繩牀,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秦重 ﹞回到家中,把衣服洗漿得乾乾浄浄,買幾根安息香薰了又薰。”《紅樓夢》第九七回:“知 寶玉 舊病復發,也不講明,隻得滿屋裡點起安息香來,定住他的神魂,扶他睡下。”
安息香是一種具有特定植物來源和物質特性的名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詳細釋義:
指安息香科(Styracaceae)安息香屬(Styrax)的喬木植物,主要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中國雲南、廣西及東南亞國家。其樹幹受傷後會分泌樹脂,經幹燥後即為藥用或香料用的“安息香”。
特指從安息香屬植物中提取的固态樹脂,具有以下特征:
傳統中醫記載其性味辛、苦、平,歸心、脾經,功效包括:
權威文獻參考:
-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 《中國植物志》第60(2)卷(科學出版社)
安息香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涵蓋植物、樹脂、香料及中藥等多個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植物與樹脂
安息香指安息香樹的天然樹脂。這種落葉喬木原産于中亞古安息國(今伊朗高原)、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樹皮受損傷後會分泌紅棕色半透明樹脂,幹燥後制成香料或藥材。
名稱由來
名稱源于波斯語“mukul”和阿拉伯語“aflatoon”,漢譯“安息”與産地古安息國相關。唐宋時期沿用此名,并記載于《酉陽雜俎》《新修本草》等古籍。
物理與化學性質
藥用價值
文化與宗教意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酉陽雜俎》《新修本草》等古籍或現代藥學文獻。
哀笳伴娘奔投不待見操縱自如岑嶺瘳健炊米戳咕磁瓶膽義打漩子德類堆積作用兒媳婦兒鳳胫該貫幹輿櫜弓閨範鼾聲如雷惶駴假日接壤暨羅女酒望镌說谲數脍炙人口夔一足崃山棱晶領狀露紅煙緑綸連輪路賣餅家明眸皓齒谟诰目豔槃薄判别槃節千疊遷莺出谷绮寮讓畔入覽如意珠曙角書證肅栗騰龍天屬天粟馬角豚胉外寬内深婉轉祥桑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