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羲皇 。稱 伏羲氏 。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曰 庖犧氏 ,是為 犧皇 。” 元 曹之謙 《閑中作》詩:“蕭條蓬蒿居,獨有 犧皇 地。”
“犧皇”是古代對伏羲氏的别稱,在不同文獻中也被寫作“羲皇”“皇犧”或“戲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犧皇即指伏羲氏,三皇之一。據晉代皇甫谧《帝王世紀》記載,伏羲因“取犧牲以充庖廚”而得名“庖犧氏”,故稱“犧皇”。
曆史文獻依據
字形與通假關系
“犧”與“羲”在古漢語中常通用,如《說文解字》中“犧”可指祭祀牲畜,而“羲”多用于人名(如伏羲)。因此“犧皇”實為“羲皇”的異寫形式。
文化意義
伏羲作為中華人文始祖,傳說中創八卦、制嫁娶、教漁獵,其名號“犧皇”體現了先民對自然與文明的早期探索。
注意:将“犧皇”解釋為“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成語,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誤讀。建議以曆史文獻和詞典解釋為準。
犧皇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為你解釋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犧皇是由兩個意義不同的字組成。犧具有犧牲、獻祭之意,皇則表示至高無上、尊貴之意。因此,犧皇的整體意思是向至高無上、尊貴的存在獻祭。
犧皇的第一個字“犧”(xī)是“牛”字旁,表示與牛有關。它由兩個筆畫組成。
犧皇的第二個字“皇”(huáng)是“白”字旁,表示與白色有關。它由九個筆畫組成。
犧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古代社會,人們向至高無上的神明獻祭,以祈求平安和豐收。犧皇這個詞就形容了這種獻祭的莊嚴和尊貴。
在繁體中,犧皇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犧字的寫法非常繁瑣複雜,其形狀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皇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字體相比也有些變化。
1. 他每年農曆新年都要為祖先犧皇,以示孝心。
2. 在古代,皇帝每年都舉行盛大的儀式,親自主持犧皇祭祀。
組詞:犧牲、獻祭、祭祀。
近義詞:獻祭、祭拜。
反義詞:抗拒、反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