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尊長者面前說别人的壞話。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近聞以脫靴捧硯之故,内侍懷恨,宮妃進讒。” 許地山 《兇手·本事》:“他哥哥有兩個朋友……常在他哥哥面前進讒,說他怎樣不好。”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 楊玉環 不用說也參加了進讒者的行列。”
“進讒”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在尊長或上級面前說他人的壞話,以達到诋毀、陷害的目的。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中的完整釋義及用例。
進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在《康熙字典》中,進字部首是辶,讒字部首是讠,共有11個筆畫。
進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形成于漢朝。它的繁體字為「進讒」,字形稍有變化,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進讒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人常常使用篆書來書寫漢字,進讒在篆書中的寫法為「辶韭水南」。後來隨着楷書的出現,進讒的寫法逐漸統一為「辶讒」。
進讒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讠。辶部首表示走動的意思,讠部首則表示言語的意思。進讒總共有11個筆畫。
1. 他在會議上對别人進行了進讒,從而損害了他們的聲譽。
2. 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不惜進讒他人來達到目的。
組詞:進來、進步、進化、進展、進攻、讒言、讒讪、讒謗、讒毀等。
近義詞:中傷、诟谇、诋毀。
反義詞:贊揚、表揚、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