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魯國 大夫 孟孫 ( 仲孫 )、 叔孫 、 季孫 都是 魯桓公 的後代,故稱“三桓”。 文公 死後,三 桓 勢力日強,分領三軍,實際掌握了 魯國 的政權。《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 桓 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 桓 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 唐 劉知幾 《史通·辨職》:“昔 魯叟 之修《春秋》也,不藉三 桓 之勢; 漢 臣之著《史記》也,無假七貴之權。” 清 錢謙益 《拜觀睢陽五老圖》詩:“舊德至今傳五老,豐碑何用視三 桓 。”
“三桓”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重要政治勢力,指孟孫氏(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卿大夫家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桓均為魯桓公的後代。魯桓公有四子:
因三家皆出自魯桓公,故合稱“三桓”。
三桓勢力雖強,但内部争鬥不斷,最終在戰國初期被魯穆公改革削弱。魯國于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三桓家族也隨之消亡。
三桓是春秋時期魯國卿大夫家族,憑借血緣優勢和軍事實力長期掌控政權,成為周代宗法制度下“大夫專權”的典型代表。其興衰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國内部權力結構的演變。
《三桓》是指古代中國的三個顯赫的豪傑家族。字面上,“三桓”是由“三”和“桓”兩個字組成的名詞。下面将分别解釋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字的拆分部首是“一”字,筆畫數為三畫;而“桓”字的拆分部首是“木”字,筆畫數為六畫。
“三桓”這個詞源自《左傳》中的記載,是指戰國時期三個宗族:曹、蔡、董。
“三桓”這個詞的繁體寫法仍然是“三桓”,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的演變較大,與現代文字有所不同。然而,“三”字和“桓”字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寫法中仍保留,隻是細節上有所變化。
1. 曹、蔡、董三桓在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三桓世家源遠流長,世代繁華不衰。
組詞“三桓”不常見,一般不會作為其他詞的部分。可以将其擴展為“三桓世家”、“三桓宗族”等。
近義詞包括“三世名家”、“三強家族”等。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