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e;be full of vitalily] 形容很有朝氣,充滿活力
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松樹郁郁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松樹的風格》
形容富有朝氣和活力。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餘選 錢文敏公 詩甚少,家人誤抄十餘章,餘讀之,生氣勃勃,悔知公未盡。居亡何,有人曰:‘此 孫淵如 詩也。’餘自喜老眼之未昏。” 秦牧 《藝海拾貝·鮮花百态和藝術風格》:“同樣一種生氣勃勃的先進的思想,甚至同樣一種題材,通過各個作者的筆尖,盡可以寫成多種藝術風格的作品。” 浩然 《豔陽天》第一四一章:“支部書記邁着輕快、有力的步伐,穿過生氣勃勃的街道,來到飼養場的門前。”
“生氣勃勃”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ēng qì bó bó,其核心含義是形容充滿生命力、活力旺盛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生氣”
此處并非指“憤怒”,而是指生命力、活力(古漢語中“生氣”常指自然界的生機,如《禮記·月令》中“生氣方盛”)。
“勃勃”
形容旺盛、蓬勃的樣子,如“野心勃勃”“興緻勃勃”中的用法。
組合後,“生氣勃勃”強調事物或人展現出強烈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狀态。
若語境中需區分“生氣勃勃”與“生機勃勃”,前者更側重“活力外顯的動态感”,後者偏重“生命力存在的客觀狀态”。例如: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補充說明場景。
《生氣勃勃》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充滿生機、活力,形容事物或人充滿了朝氣和活力。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生”、“氣”、“勃”和“勃”,其中“生”是左右結構,是一個部首;“氣”是上下結構,也是一個部首;“勃”和“勃”相同,是一個獨體字。總共有10個筆畫。
《生氣勃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和《國語》這兩部古代文獻。其中,《左傳》中有“人予生氣,予者去之”一句,意為一個人對我充滿威脅時,我會立即對其采取行動,生氣勃勃地與其對抗。《國語》中也有“今者吳人易生氣”一句,意為吳國的人情緒波動起伏劇烈,生氣勃勃。從這兩個出處就可以看出,生氣勃勃這個詞的含義非常接近于其現代用法。
在繁體字中,《生氣勃勃》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一些已經不存在的古代字可能用于表示《生氣勃勃》這個詞,如“氺”用于代替“氣”、或者“忄”用于代替“心”,但這種寫法已經不再通用。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生氣勃勃》這個成語,例如:“經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公司如今生氣勃勃地發展。”
組詞中,可以以“生氣勃勃”為素材組成一些新的詞語,如“生氣勃發”、“生氣勃勃地”等。
與《生氣勃勃》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朝氣蓬勃”、“生機勃勃”等;而意思相反的成語則有:“死氣沉沉”、“無精打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