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條鯉魚。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2).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裡面的魚形木闆,常指代書信。 唐 韓愈 《寄盧仝》詩:“先生有意許降臨,更遣長鬚緻雙鯉。”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古樂府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宋 張輯 《垂楊柳·寓谒金門》詞:“前度蘭舟送客,雙鯉沉沉消息。”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歸田》:“自憐,雙鯉音無見,離恨難傳,知甚日大刀環。”一說是結為鯉魚形的書信。 明 楊慎 《丹鉛總錄·雙鯉》:“古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書。’據此詩,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文選》‘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即此事也。下雲烹魚得書,亦譬況之言耳,非真烹也。”
“雙鯉”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并承載着深厚的文學意象:
指兩條鯉魚,屬于具象的生物概念。古漢語中常以“鯉”泛指魚類,如《詩經·陳風·衡門》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體現鯉魚在早期文化中的普遍性。
典故來源:
此義項源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詩中“雙鯉魚”實為魚形木制信函(一底一蓋),古人将書信藏于其中傳遞,以避水濕。後以“雙鯉”象征書信,成為文學經典意象。
文化演變:
“雙鯉”詞條明确标注:“古人寄信,常以尺素結成雙鯉形,故以雙鯉指書信。”
釋義包含兩層:① 兩條鯉魚;② 借指書信,并引漢樂府及李商隱詩為證 。
在注釋《飲馬長城窟行》時強調“雙鯉魚是古代信封的造型”,印證其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 。
結論:“雙鯉”由具象的魚類名詞,演變為書信的文化隱喻,其價值在于凝練了古代通信智慧與文學美感。這一演變過程被曆代典籍與權威辭書系統記載,成為漢語詞彙中兼具曆史深度與美學張力的典型範例。
“雙鯉”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起源典故
該用法最早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裡的“雙鯉”指魚形木闆或竹簡,用于夾藏書信。
演變與使用
古人用絲綢(尺素)書寫信件後,為防損壞,将其夾在兩片魚形木闆中傳遞。唐代韓愈詩句“更遣長須緻雙鯉”(《寄盧仝》)即用此典表達書信往來。
因鯉魚常成對出現,且“魚”與“餘”諧音,雙鯉被引申為夫妻恩愛、和諧共處的象征,多見于祝福婚姻的語境中。
補充說明:
奧詭白餅稱道馳步赤锳盤愁多夜長雌雄劍打雷丁香凍噤兜羅綿方揚發誓飛诏豐洽父慈子孝俯稽浮語虛辭敢幹鼓釘貴骨顧身怳惘華鉛洄旋金蟾進退失踞金娃娃絕後光前檻獸克明樂陶陶亮照連枷慮化媚附梅霖納鉢腦杓子碁布星羅惬心邱阜權術去殺人德入式生父十三月詩竹輸供素波太山北鬥阗繁投戈外國貨枉情魏司格詳事小舍人攜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