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争為帝,怒而觸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維絶。”後因以“傾柱”比喻行将傾覆的政權。《北齊書·文宣紀》:“ 齊獻武王 應期授手,鳳舉龍驤,舉廢極以立天,扶傾柱而鎮地。”
“傾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典故來源
該詞源于《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共工怒觸不周山”神話:共工與颛顼争奪帝位,撞斷天柱不周山,導緻天塌地陷。此故事被用來比喻政權即将崩潰的狀态。
比喻意義
“傾柱”多用于形容政治或社會結構瀕臨瓦解,如《北齊書·文宣紀》中“扶傾柱而鎮地”,指挽救危局、穩定政權。
使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獻,描述王朝更疊、權力動蕩等宏大叙事,如“權傾朝野”“大廈将傾”等表達均含類似意象。
該詞通過神話典故與字義結合,生動刻畫了政權或體系的危機狀态。如需進一步了解共工神話的完整背景,可參考《淮南子》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傾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建築物或樹木向一邊傾斜的狀态。
傾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8;柱字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6。
傾柱來源于《詩經·小雅·小楊》:“星星之所以即兮,四方之傾柱。”意指星星之所以能夠照耀四方,是因為它們能夠穩定地懸挂在空中,如同四方的傾斜柱子一樣。
傾柱的繁體字為傾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傾字的寫法為傾採旁,表示傾斜的意思;柱字的寫法為木旁下,表示建築物或樹木的意思。
1. 強風吹襲,使得房屋傾柱幾近倒塌。
2. 這棵大樹因為多年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出現了傾柱的情況。
1. 傾斜:指物體向一邊傾倒或傾斜的動作或狀态。
2. 柱子:指用來支撐建築物或其他物體的直立的長條形物體。
1. 倒塌:指建築物或其他物體由于受力不均或老化破損等原因而向下傾倒、崩塌的狀态。
2. 傾斜:指物體向一邊傾斜或歪斜的狀态。
穩固:指建築物或其他物體堅固、不容易動搖或傾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