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维絶。”后因以“倾柱”比喻行将倾覆的政权。《北齐书·文宣纪》:“ 齐献武王 应期授手,凤举龙驤,举废极以立天,扶倾柱而镇地。”
“倾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
典故来源
该词源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撞断天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此故事被用来比喻政权即将崩溃的状态。
比喻意义
“倾柱”多用于形容政治或社会结构濒临瓦解,如《北齐书·文宣纪》中“扶倾柱而镇地”,指挽救危局、稳定政权。
使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献,描述王朝更迭、权力动荡等宏大叙事,如“权倾朝野”“大厦将倾”等表达均含类似意象。
该词通过神话典故与字义结合,生动刻画了政权或体系的危机状态。如需进一步了解共工神话的完整背景,可参考《淮南子》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倾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建筑物或树木向一边倾斜的状态。
倾字的部首是人,笔画数为8;柱字的部首是木,笔画数为6。
倾柱来源于《诗经·小雅·小杨》:“星星之所以即兮,四方之倾柱。”意指星星之所以能够照耀四方,是因为它们能够稳定地悬挂在空中,如同四方的倾斜柱子一样。
倾柱的繁体字为傾柱。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倾字的写法为倾採旁,表示倾斜的意思;柱字的写法为木旁下,表示建筑物或树木的意思。
1. 强风吹袭,使得房屋倾柱几近倒塌。
2. 这棵大树因为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出现了倾柱的情况。
1. 倾斜:指物体向一边倾倒或倾斜的动作或状态。
2. 柱子:指用来支撑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的直立的长条形物体。
1. 倒塌:指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受力不均或老化破损等原因而向下倾倒、崩塌的状态。
2. 傾斜:指物体向一边倾斜或歪斜的状态。
稳固:指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坚固、不容易动摇或倾斜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