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寓的意思、寄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寓的解釋

(1) [live away from home]∶寄居,依附

寄寓于表。——《資治通鑒》

(2) [consign;commit]∶寄托

他借用典故,寄寓新義,來表他的決心

詳細解釋

(1).旅舍。《國語·周語中》:“司裡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施舍,民将築臺於 夏氏 。” 韋昭 注:“寓,亦寄也。無寄寓,不為廬舍可以寄寓羈旅之客也。”

(2).沒有正式戶籍而客居的人。《韓非子·亡徵》:“公家虛而大臣實,正戶貧而寄寓富,耕戰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3).謂失國之君羁留在外。 漢 劉歆 《遂初賦》:“憐後君之寄寓兮,唁 靖公 於 銅鞮 。”

(4).借住,暫居。《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是時惟有 會稽 、 吳郡 、 丹陽 、 豫章 、 廬陵 ,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臣今身無官爵,名是罪人,不敢歸陛下藩方,且欲於 河中 寄寓,進退行止,伏候聖裁。”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夫家者,異於遊歷與寄寓也。” ********* 《沉淪》二:“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館的時候,前面忽然來了兩個穿紅裙的女學生。”

(5).指暫居的地方。 巴金 《神鬼人·神》:“要不是你把這個叫做 長谷川 的朋友介紹給我,那麼我絕不會找到這麼一個安靜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

(6).謂文藝作品寄情托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毂》:“辭多寄寓比興之作,無不知名。”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詩序》:“讀 宋子 《古竹圃》詩,乃知 歐 公之序 聖俞 ,特有所寄寓感慨。” 秦牧 《藝海拾貝·知識之網》:“ 契诃夫 這篇小說給我的印象很深,裡面所表現的思想是相當複雜的:既嘲笑了所謂‘上流社會’,也寄寓了一些虛無思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寄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權威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寄居(現代常用義)

    • 指暫時居住在非長期住所,如他鄉或他人家中。例如《資治通鑒》中“寄寓于表”即表示依附他人生活。
    • 近義詞:寄居、暫居;反義詞:定居、長居。
  2. 寄托(抽象意義)

    • 将情感、思想或願望賦予某人或某物。例如“借用典故寄寓新義”,或小說中寄寓作者對勞動者的同情。

二、用法與場景

三、典故與起源

四、其他古義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解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史記》《資治通鑒》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寄寓

寄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寄”和“寓”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寄”字的部首是宀,是由8畫組成;“寓”字的部首是宀,由9畫組成。

來源

寄寓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它是指旅居他鄉的人住宿的地方,後來引申為留宿、投宿的意思。在現代,寄寓常常指将庇佑、期望等思想感情暗藏在某個東西之中或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才華等内容憑附于某個作品、行為或事物之中。

繁體

在繁體字中,“寄”字使用「寄」來寫,“寓”字使用「寓」來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寄”字是由“宀”和“公”兩個字組成,表示寄托之意,“寓”字是由“宀”和“楚”兩個字組成,表示住宿之意。

例句

1. 我寄寓了所有的希望在這個小小的禮物裡。

2. 他的音樂作品不僅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還寄寓着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組詞

寄宿、住寓、飯寓、心靈寄托等。

近義詞

留宿、寄居、滞留、寓居等。

反義詞

歸宿、歸家、回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