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舉發。 唐 白居易 《奉天縣令崔鄯可倉部員外郎判度支案制》:“繩舉違謬,惠養鰥惸。”
“繩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核心含義
“繩舉”指通過糾正錯誤來檢舉或揭發不當行為,強調以規範标準為依據的監督和整頓。例如唐代白居易在《奉天縣令崔鄯可倉部員外郎判度支案制》中寫道:“繩舉違謬,惠養鰥惸”(),意為通過糾正錯誤來檢舉違法行為,同時關愛弱勢群體。
單字拆解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書,例如唐代官員任命文書中用于強調職責()。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
主要文獻依據為白居易的制書,相關解讀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研究資料()。
《繩舉》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指的是一種傳統的體育項目,即使用繩子來舉起物體的活動。通常是指通過雙手握住一根粗細適中的繩子,然後将物體系在繩子的一端,通過用力拉繩的方式使物體離地。
《繩舉》這個詞包含了兩個部首:纟(糸,纟,織)和舉(九,人,⺅)。
共有9畫。
《繩舉》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體育運動。在古代,繩舉是一種用來鍛煉力量和身體的項目,廣泛流傳于民間。後來,繩舉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正式的體育競技項目,參與者通過練習和比賽來提高身體素質。
繁體字為「繩舉」。
在古代,「繩舉」這個詞的字形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記載,繩舉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相似。
1. 他參加了繩舉比賽,成功舉起了100公斤的重物。
2. 他練習繩舉已有多年,力量大幅度提高。
1. 繩索:指用來拴綁、托舉物體的繩子。
2. 舉重:指使用肌肉力量來舉起重物的體育項目。
3. 舉例:指用具體事例來說明或證明某種情況或觀點。
4. 舉薦:指推舉人才或提出推薦意見。
舉起、擡起
放下、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