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明,高遠。《易·漸》“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三國 魏 王弼 注:“進處高潔,不累於位;無物可以屈其心而亂其志,峩峩清遠,儀可貴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會稽 賀生 體識清遠,言行以禮。”《南史·柳世隆傳》:“在朝不幹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 明 唐順之 《送彭通判緻仕序》:“且君之居官,清遠閒散,翛然絶不以聲利自污。”《再生緣》第四回:“精神清遠真非俗,風度溫柔果出羣。”
(2).清美,幽遠。 唐 錢起 《過桐柏山》詩:“賞心無定極,仙步亦清遠。” 宋 蘇轼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 黃州 山水清遠,土風厚善。”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三:“ 鄭 許 田野間,二三月有一種花,蔓生,其香清遠。” 清 恽敬 《西園記》:“ 敬 行天下山水, 浙 西 嚴陵江 上,最為清遠。”
“清遠”一詞可從詞義和地名兩個維度進行解釋:
清明高遠
形容人的品格或意境清正明澈、志向遠大。如《世說新語》提到“體識清遠”,指人見識高明、言行有禮。唐代錢起詩句“仙步亦清遠”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清美幽遠
多用于描繪自然景緻或藝術風格的清新深遠。例如蘇轼評價黃州“山水清遠”,宋代朱弁描述花香“清遠”。
曆史淵源
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設“清遠郡”,始得此名,寓“清明廣遠”之意,寄托治理邊疆需開明長遠的理念。
地理位置
位于廣東省中北部,北接湖南、廣西,南鄰廣州、佛山,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的前沿,也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對接地。
别稱“鳳城”
因地圖輪廓形似鳳凰而得名,亦有“珠三角後花園”之稱,以生态資源豐富著稱。
擴展說明:作為地級市,清遠于1988年正式設立,兼具工業改革先行地與自然人文景觀的雙重特色。
清遠是一個地名詞,代表一個地區,位于中國廣東省的中部地區。
清遠的部首是水(氵)和原(廠),拆分後的部首和總筆畫數分别為三和二十。
清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的文獻。當時,這一地區被稱為“清遠縣”,取自于當地的山清水秀和林木茂盛。
清遠的繁體字為「清遠」。
古代對于清遠的漢字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以明代為例,清遠可以寫作「淸遠」。
1. 我來自清遠,這是一個美麗宜居的地方。
2. 我計劃下個月去清遠旅遊,聽說那裡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
清遠的組詞可以有清遠市、清遠地區、清遠風景等。
清遠的近義詞可以是淸遠、清遠,都是指相同的地名。
清遠的反義詞可以是擁擠、喧鬧,指與清遠相反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