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祀神的高台。多建于室外平地,後亦設在廟堂内。 南朝 齊 祖沖之 《述異記》:“ 豫章郡 有 盧松村 ,郡人 羅根生 於此村旁墾荒種瓜,又於旁立一神壇。”《舊唐書·禮儀志三》:“郊祀既畢,收取玉帛牲體,置於柴上,然後燔於燎壇之上,其壇於神壇之左。” 老舍 《神拳》第四幕:“ 于鐵子 :‘先生,好先生!扶我一下,我給神壇磕個頭再死!’”
“神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指用于祭祀神靈或供奉祖先的高台,早期多建于室外平地,後期也出現在廟堂内部。其核心功能是舉行祭祀、祈福、誓師等儀式。
結構與用途
象征意義
引申為“至高無上的權威或地位”,例如法律條文需“走下神壇”被公衆知悉,或指被過度崇拜的人或事物(如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地位)。
文化曆史背景
古代用于重大典禮(如《舊唐書》記載的燔燎儀式),現代文學作品中常作為隱喻,體現信仰與現實的沖突。
語言解析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引申用例(如《神拳》《達芬奇密碼》),可參考來源。
《神壇》是一個詞彙,指的是供奉神靈、祭祀神明的地方或結構。在宗教或傳統信仰中,人們會在神壇前向神靈祈禱、祭拜、獻祭或者進行其他宗教儀式。
《神壇》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神”是由兩部分組成,部首為“示”,表示靈魂或神靈的意義,而第二個字“壇”是有“土”和“至”組成,部首為“土”,表示土地或地面的意義。《神壇》一詞共有10個筆畫。
《神壇》這個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一書。在古代中國的宗教信仰中,神壇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被視為連接人與神靈之間的橋梁。通過在神壇上進行祭祀與禱告,人們希望能得到神靈的庇佑和保佑。
《神壇》的繁體字為「神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神壇》在古代寫法中,第一個字“神”曾寫作“僧”,第二個字“壇”曾寫作“壇”。這種變體字的書寫形式在今天很少使用。
1. 弟弟在家中的神壇前祈禱,希望考試能取得好成績。
2. 村民們在廟會期間聚集在神壇前,共同祭拜神靈。
神廟、神明、神像、神靈、祭神、祈禱、禱告
神社、祭壇、供台、供桌
凡人間、世俗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