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rout but never to flower;corn which does not bear grain] 隻見長苗不見抽穗。引伸為中看不中用
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镴槍頭。——《紅樓夢》
(1).隻長了苗而沒有開花結實。比喻人資質雖好,但尚未有所成就即不幸夭折。《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邢昺 疏:“此章亦以 顔回 早卒, 孔子 痛惜之,為之作譬也。”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況爾之生,生也不天,苗而不秀,九歲夭焉。”
(2).比喻虛有其表。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槍頭。”
“苗而不秀”是一個源自《論語·子罕》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成語反映了儒家對“知行合一”的重視,強調僅有天賦或初始條件不足為憑,需通過努力實現價值()。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相關注解或成語詞典。
“苗而不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才雖然有一些潛力,但卻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現。類似的表達還有“花有百樣紅,但為何芳菲不終,英雄百樣壯,但為何悲歌唱滿耳”的意思。
這個成語分解為兩個部首,苗并不是獨立的部首,它是由“艹”和“苗”組成,而秀是由“禾”和“秀”組成。
總筆畫數共計:苗(9畫),秀(10畫)。
《苗而不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這本書中,原文是“百濮聞胡而來朝,若而不秀。”後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在繁體中,“苗而不秀”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此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清代的字典《廣韻》中,這個成語寫為“苗易而禾隹柔而不見”。
他很聰明,但是在工作上苗而不秀,總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機會。
苗木、苗種、苗頭
有潛力而不出衆、潛力大卻未能顯露
出類拔萃、才華橫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