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沉;衰減。 唐 元稹 《春遊》詩:“酒戶年年減,山行漸漸難。欲終心懶慢,轉恐興闌散。”
(2).冷落。 元 馬彥良 《一枝花·春雨》套曲:“凄涼也古墓上催春子規,闌散了緑陰中巧舌黃鸝。”
(3).窘困,艱難。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這廝闌散了雖離我眼底,忔憎着又在心頭。”
“闌散”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消沉、衰減
指情緒或事物的逐漸減弱、低落。例如唐代元稹《春遊》中“欲終心懶慢,轉恐興闌散”,通過“闌散”表達遊興衰減的狀态。
冷落、蕭索
多用于描述場景或人際關系的寂寥。如元代馬彥良《一枝花·春雨》中“闌散了綠陰中巧舌黃鸝”,以黃鹂的冷落反襯環境的凄涼。
窘困、艱難
形容生活或處境的困頓。元代關漢卿《金線池》中“這廝闌散了雖離我眼底,忔憎着又在心頭”,通過“闌散”刻畫人物内心的矛盾與艱難。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文意判斷其指向,如情緒、場景或境遇的描寫。
《闌散》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描述社交場合或團體聚會結束後的解散、散場的狀态。它可以指團體解散,也可以指人們離開聚會場所。
《闌散》的部首是“門”,共有11個筆畫。
《闌散》來源于古代漢語,由于社交聚會或活動結束後人們離開,類似門戶關掉,所以衍生出了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闌散的字形為「闌散」。
在古時候,闌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闌散的寫法為「闌」+「散」。這也是較早時期的寫法,現代使用的「闌散」并非古代常用寫法。
1. 社交活動結束後,人們紛紛闌散回家。
2. 聚會結束時,人們逐漸闌散,戀戀不舍地道别。
1. 闌珊:形容日暮時分,天色漸漸陰沉,在光線不明亮的環境中。
2. 散場:形容社交活動、演出、比賽等結束時觀衆紛紛離場的情景。
近義詞:解散、散場、散夥。
反義詞:聚集、集合、會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