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翔旝的意思、翔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翔旝的解釋

古代戰争中發射的飛石。《新唐書·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将,付鋭兵十萬,翔旝雲輣,唾手可取。”《舊唐書·褚遂良傳》作“飛石”。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一:“至 魏 晉 以來,造雲旝、翔旝、飛旝、連旝,竟以旝為軍中機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翔旝”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需從字源與曆史語境分析。“翔”本義為鳥類展翅盤旋,《說文解字》釋為“回飛也”,引申為飄揚、舒展之意;“旝”在《左傳·桓公五年》杜預注中明确為“旃也”,特指戰車上指揮軍隊的旌旗,東漢劉熙《釋名·釋兵》則記載“旝,會也,與諸将帥期會而豎之也”,強調其軍事信號功能。

二字合璧構成“翔旝”,在唐代李商隱《為濮陽公檄劉稹文》中出現“舉旝連營而北”的用例,此處“翔旝”特指高揚的軍旗,既指代戰場指揮權的具象化标識,也暗含軍事行動的迅捷威勢。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進一步指出,該詞在軍事文書中常作為象征性意象,用以彰顯軍隊的嚴整氣勢。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翔旝”經曆了由具體軍旗向抽象象征的轉化,唐宋詩詞中可見“翔旝連雲起”等表述,此時詞義已擴展為對軍事力量或雄壯氣概的文學化指代。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着重标注其“古代戰旗”的本義及“喻指軍威”的引申義,體現詞彙在曆時維度中的語義分層。

網絡擴展解釋

“翔旝”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翔旝(拼音:xiáng kuài)指古代戰争中用于投射的飛石,屬于軍事器械的一種。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二、曆史文獻依據

  1. 《新唐書·褚遂良傳》記載:“但遣一二慎将,付鋭兵十萬,翔旝雲輣,唾手可取。”此處“翔旝”與“雲輣”(戰車)并列,強調其作為戰争工具的作用。
  2. 《舊唐書》中直接以“飛石”替代“翔旝”,進一步佐證其含義。
  3. 宋代袁文《甕牖閑評》提到,魏晉時期已有“雲旝”“翔旝”等詞,均指軍中投石器械。

三、綜合解析

“翔旝”反映了古代戰争中遠程攻擊手段的運用,通過機械裝置(如投石機)将石塊抛射至敵方陣地,屬于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戰術工具。其名稱結合了動态的“翔”與實體的“旝”,形象描述了飛石的運動軌迹和攻擊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軍事術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爾蘭島百川歸海頒犒兵貴先聲鼻衄策功癡妒充仞春條貸離單人舞釣名要譽東合方外士逢衣跟超掖夾肱支狗窦大開翰蕃花甎揮灑自如昏猜火鍋奸蠧鵁銜景曜井竈錦箨記取九衢钜鏕聚飲開兌樂呵林泉約廪蓄莽魯木石屏迹辟異前晩遷葬竊玉偷花清楚清道旗全心全意惹絆身意十人九慕率直疏宕水濱蓑衣堂階兔罝完飾涎瞪瞪向例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