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mboo flute used by the Qiang nationality] 即羌笛
羌管悠悠霜滿地。——宋· 範仲淹《漁家傲》詞
即羌笛。 唐 李商隱 《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筝妓二十韻》:“羌管促蠻柱,從醉 吳 宮耳。” 宋 範仲淹 《漁家傲》詞:“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髮征夫淚。” 明 王恭 《聞笛歌送人之塞上》詩:“單于城上吹羌管,知爾相思不忍聞。”參見“ 羌笛 ”。
“羌管”是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基本定義
羌管是古代西部羌族發明的一種簧管樂器,即“羌笛”。其名稱源于民族稱謂,屬于雙管豎笛類樂器,傳統為六聲階結構,音色清脆高亢,常用于民間演奏。
曆史背景
據傳羌管起源于秦漢時期,由古羌人創造,主要流傳于四川等羌族聚居地區。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詞中已提及此樂器,如“羌管促蠻柱”一句,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文學意象
在宋詞中,羌管常被用來渲染邊塞蒼涼的氛圍。例如範仲淹《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通過笛聲與寒霜的呼應,突出戍邊将士的孤寂與思鄉之情。
現代應用
如今羌管作為傳統樂器,仍存在于羌族文化活動中,其獨特的音色被用于民族音樂表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部分。
相關詩句示例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漢典、詩詞庫等來源。
《羌管》是指古代羌族使用的一種管樂器。羌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羌管》在古代音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于演奏音樂,傳承文化。
《羌管》這個詞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
• 羌(qiang),部首是⺶(羊字旁),共五畫。
• 管(guan),部首是⺮(竹字頭),共十五畫。
《羌管》最早出現在唐朝的文學作品《夢溪筆談》中。在這本筆談集中,文人陸機以“羌管角聲悲”來描繪一種寂寞傷感的情緒。後來,這個詞被廣泛用于文學、音樂等領域,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符號。
《羌管》的繁體字為「羌謹」
在古代,書寫《羌管》這個詞時,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羌字的部首(⺶)會寫得更大一些,筆畫也更多。而管字的部首(⺮)可能會寫得更小一些,畫法也稍有變化。
• 梅花三弄《羌管曲》幾家香火靠窗紗。(出自古代《沁園春·雪》)
• 秋夜月明人未眠,羌管已聞悲欲絕。(出自《鄭谷·夜行船中二首》)
• 羌曲:指用羌管演奏的音樂曲目。
• 管樂:指使用管樂器演奏的音樂。
• 管弦:指使用各種樂器演奏的音樂。
• 管樂合奏:指多個管樂器一起演奏的音樂表演。
• 管樂無聲:指沒有演奏聲音的管樂器。
• 管樂靜默:指演奏聲音被屏蔽或靜音的管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