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一種。學名螿、寒螿。身青,多在深秋時鳴叫。 南朝 梁簡文帝 《謝赉扇啟》:“飲露青蜩,應三伏之脩景;羣飛黃雀,送六月之南風。” 宋 範成大 《新晴行郪水上與涪江相近》詩:“過盡江沙穿麥壠,忽有青蜩扶葉鳴。”
根據現有資料,“青蜩”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青蜩(qīng tiáo)是蟬的一種,學名“螀”或“寒螀”,因身體呈青色得名,多見于深秋季節鳴叫。
形态與習性
其名稱中的“青”直接描述體色特征,而“蜩”為古漢語中對蟬的統稱。古籍記載中,青蜩的鳴叫常與秋季氣候相關聯,可能因其出現時間較晚,有别于盛夏常見的蟬類。
文學引用
南朝梁簡文帝《謝赉扇啟》曾以“飲露青蜩”描繪三伏天的修長日影,顯示古代文學中青蜩被用作季節意象,兼具寫實與象征功能。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爾雅》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全面的釋義,可查閱古代生物學典籍或語言學專著以獲取詳細分類及文化内涵。
《青蜩》是一個詞語,意思指的是一種昆蟲,蜩是指蟬,青蜩則是指顔色呈青或綠的蟬。
《青蜩》的部首拆分為青部和蟲部。青部代表顔色,蟲部代表昆蟲。整個詞語一共包含12個筆畫。
《青蜩》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左傳》中,“乃數其昏寐不能寐晦,餘數之日,胡虒喋喋懷青蜩以歸。”這是指孔子與弟子在外遊曆,思念故鄉的情景。
《青蜩》的繁體字為「青蜩」,漢字的繁體字形式主要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青蜩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保持了蟬的形象,并用青色表示。
1. 夏日裡樹上不時傳來青蜩的鳴叫聲。
2. 青蜩在枝頭跳躍,給夏天的田園增添了一抹綠色。
3. 我們在夏夜裡追逐着青蜩,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青蜩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青蜩鳴:形容蟬鳴聲。
2. 青蜩地:指蟬的栖息地。
3. 青蜩齊鳴:形容許多蟬一起鳴叫的景象。
與青蜩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
1. 青蟬:也指顔色呈青或綠的蟬。
2. 綠蜩:指顔色呈綠的蟬。
青蜩的反義詞是:
1. 棕蜩:指顔色為棕色的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