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擯相者習朝會之儀,束茅而列,以表位次。《國語·晉語八》:“昔 成王 盟諸侯于 岐陽 , 楚 為 荊蠻 ,置茅蕝,設望表,與 鮮卑 守燎,故不與盟。” 韋昭 注:“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 王引之 《經義述聞·國語下》:“《晉語八》‘置茅蕝,設望表’ 韋 注:‘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案:會盟無縮酒之文, 韋 注非也,當以 賈 説為長。竊謂置茅蕝者,未盟之先,擯相者習儀也。習儀則必為位,故以茅蕝表之。”
(2).茅束。 元 方夔 《田家雜興》詩之一:“樵路通村暗蒺藜,數椽茅蕝護疏籬。”
茅蕝,作為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獻,指用茅草編成的束狀物或裝飾品,常用于祭祀、占卜等儀式中,象征純潔與神聖。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茅蕝的“茅”指茅草,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蕝”則意為束紮或編織,合起來表示以茅草制成的簡易束帶或标志物。在古代社會,茅蕝常用于宗廟祭祀,例如在《詩經·小雅》中就有相關描述,它體現了先民對自然物的崇拜和儀式化應用,具有濃厚的文化象征意義。
從詞義演變來看,茅蕝在漢代以後逐漸擴展為泛指簡陋的草制物品,有時也用于比喻質樸無華的事物。例如,在《周禮》等典籍中,茅蕝被用作祭祀時的道具,以表達對神靈的敬畏。權威來源如《辭海》補充說明,茅蕝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禮儀的簡樸性,并在後世文學中成為懷古的意象。參考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和《辭海》,這些詞典由專業機構編纂,确保了解釋的準确性和權威性。
“茅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禮儀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茅蕝(拼音:máo jué)由“茅”和“蕝”組成:
禮儀用途
指古代朝會或盟會時,擯相(司儀)用束茅排列成列,以标明參與者的位次。例如《國語·晉語八》記載周成王在岐陽會盟諸侯時,楚國因被視為蠻夷,被安排“置茅蕝”并負責守燎,未參與正式盟約。
争議解釋
“茅蕝”主要用于古代禮儀場合,通過束茅标示位次,反映了先秦時期嚴格的等級制度。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部分争議可通過學者注解進一步辨析。
昂奮徧覽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蒼黃翻複槎丫重出出鐩大約得墨忒耳調習坻頹放大率反話鬼瞰其室規襲淈盡估量還意黑度衡纩宏猷阛阓子回腸毀譽參半火上弄冬淩夾層玻璃進舍女壻禁軒機群九班倦慵絕色佳人課捕恪慎煉養禮相緑石硯賣懵靡服民調木香逆圖批命譴黜乾僵鉗髠遷挪悄地雀子窮迷騎上揚州鶴衢室蛇藨生計折聲薯莨綢痛心入骨徒衛瓦楞解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