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寺的意思、官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寺的解釋

(1).官署;衙門。《漢書·翼奉傳》:“地大震于 隴西郡 ,毀落 太上廟 殿壁木飾,壞敗 獂道縣 城廓官寺及民室屋,厭殺6*人衆,山崩地裂,水泉湧出。”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一》:“ 元始 二年, 平帝 罷 安定 滹沱苑 以為 安民縣 ,起官寺市裡。”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今朝廷之議,吏有着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絜壺飡以入官寺。” 元 薩都剌 《恩榮宴》詩:“銀甕春分官寺酒,玉盃香賜禦廚羹。”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館舍》:“ 漢 制,官寺,鄉亭漏敗,墻垣阤壞不治者,不勝任,先自劾。”

(2).官家建的寺廟。 唐 白居易 《閑吟》詩之一:“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官寺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官寺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由國家設立的官署或衙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指國家或朝廷所屬的機構、職務,引申為“公家”之意。《說文解字》釋:“官,吏事君也”,強調服務于君主統治的職能。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整理本)。

  2. 原義為“持”(《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官署名稱。秦漢時期“寺”指九卿等中央機構辦公場所,如“大理寺”“太常寺”。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合成詞釋義

官寺即“官署”,特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辦公機構,常見于漢代至唐代文獻:


三、詞義演變

  1. 漢代:泛指各級行政官署(如郡治、縣衙)。
  2. 魏晉至唐:漸專指中央九寺(如光祿寺、太府寺),形成制度化的官署體系。
  3. 宋以後:因機構改革,“寺”的職能多并入六部,詞義逐漸淡化。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為:

官寺:官署;衙門。

引證:《後漢書·卷四》:“修繕官寺,備置倉谷。”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五、權威參考

  1. 古籍原典:
    • 班固《漢書·元帝紀》
    • 範晔《後漢書·循吏列傳》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辭書釋義以紙質或權威數據庫版本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官寺”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作為宗教機構

  1. 定義與性質
    官寺是古代寺院按監督管理權屬劃分的一種類型,特指由政府敕建或接受官方封賜(如食祿、土地等經濟援助),并受國家直接管理監督的佛教寺院。與民間自建的“私寺”(或稱“民寺”)形成對比。

  2. 宗教特征
    官寺通常供奉佛教最高級别的五方佛,即:

    • 中央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法身)
    • 東方阿閦佛
    • 南方寶生佛
    • 西方阿彌陀佛
    • 北方不空成就佛
      合稱“五智如來”,體現官方對佛教正統信仰的推崇。

二、作為行政機構(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在漢代及以前的文獻中,“官寺”可指代官署或衙門。例如《漢書·翼奉傳》記載地震導緻“官寺及民室屋”損毀,此處“官寺”即官府建築。這一用法多見于早期史料,後世逐漸被“衙門”等詞替代。

三、延伸辨析
需注意區分兩種含義:作為宗教場所的“官寺”強調官方管理屬性,而作為行政機構的“官寺”屬于古代職官制度術語。具體釋義需結合文獻年代及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敖庫碧麥佛頭著糞猜摸漕挽踟伫賜給喋喋端懿獨卧梵刹泛泛而談飛鳐高議龜壽過聘黑款花卿鹄觜靴賈充香奸亂建寅月精人雞眚糾風溘至款望赉賞老寡買面子門表免患目挑心招甯南農末蟠固跑轍趴趴凳起音全文人間三終澀筆適孫曙色四不相俗材台盤談交停節退職外奬違和問斬五丑無前先牧憲寫細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