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的意思、气节的详细解释
气节的解释
[integrity] 指人的志气和节操
详细解释
(1).志气,节操。《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 ﹞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清 唐甄 《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
(2).节气;节令。《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晋 陶潜 《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金 元好问 《少林雨中》诗:“西堂三日雨,气节变萧森。”参见“ 二十四节气 ”。
词语分解
- 气的解释 气 (氣) ì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人的精神状态:气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气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双重含义,但现代语境中更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质。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
核心概念
指人在面对压力、诱惑或威胁时,坚持正义、不屈服于强权的道德品质,强调对原则和尊严的坚守。
-
词源分解
- 气:代表精神状态,如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象征正义感和内在力量。
- 节:指节操,即在重大是非面前坚守道德准则的选择能力。
二、历史渊源
-
早期文献
-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汲黯“任气节”,指其刚正不阿的品格。
- 晋代陶渊明诗句“气节易过”则指节气变化,体现自然时序的含义。
-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将气节视为君子必备的德行,如《论语》中“临大节而不可夺”即强调关键抉择时的坚守。
三、核心内涵
-
坚持正义
在民族危难或个人抉择中保持独立判断,例如民族英雄的抗争精神。
-
不屈从压力
典型表现为“不食嗟来之食”“宁死不屈”等行为准则。
四、使用场景
- 个人层面:形容清廉官员、正直学者等群体的道德操守。
- 集体层面:常用于描述民族气节,如抵御外侮的历史事件。
五、文化意义
气节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与“忠孝仁义”并列,代表精神脊梁。其现代表述可延伸至职业操守、学术诚信等领域。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儒家思想及现代语境分析,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案例或哲学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气节,意为坚守正义、保持原则的品质。它由“气”和“节”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气”是指气质、气势等;“节”表示节制、自律等。根据部首和笔画拆分,“气”属于气旁部首,由4划组成;“节”属于竹木头部首,由5划组成。
《气节》一词来源于古代文化,它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们把气节看作是品德高尚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立身以及处世的准则。持有气节的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原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守正义,不被外界的利益和压力左右。
在繁体字中,“气节”两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它们依然由“气”和“节”构成。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如《说文解字》中记载的“节”字在古代用作指挥兵器的指挥棒,形状像竹子。它的写法是两个竖的“亠”字组成,上面画上两个横折线,表示根据方向指挥,而下面则写上“竹”字的形状。
古人常常用“气节”一词来称赞有志有节、坚守原则的人。例如,“弘扬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保持廉洁奉公的气节。”这句话意味着要坚守正义、忠诚、诚信,保持清正廉洁的为人处世态度。
与“气节”相关的词组有许多,如“气度非凡”、“气宇轩昂”等,它们都表示一个人气质高雅、精神风貌出众。
气节的近义词有“正直”、“坚韧”、“果断”等,它们都指一个人具备坚定、勇敢、正直的品质。相反地,与气节相对的反义词有“阴险”、“狡诈”、“屈服”等,它们表示一个人缺乏原则、容易屈服于外界诱惑。
气节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代表着人的品格和坚守原则的勇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气节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尊崇的准则,它使人具备坚守正义、忠诚正直的品行。只有具备气节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忘初心,不被世俗的浮华所迷惑。
别人正在浏览...
暴懆贬贱彩鸾参赞插戴长材搀天迟脉驰说酬庸楚雨词林纪事电感凋弊恶笄反复推敲非辟福田衣负薪之忧改样敢于归纳顾慕古文字学阖室合子利钱还嘴笳愁家吏急慌久约绝路逢生枯查隶汉令终利惹名牵离踪龙幄龙仙慢调明微蝥贼磨问能见度辟差凭熊琪殿青鲂勤练省庭书不尽言水硫黄水落归槽私诚锁肚泰和铜拔铜斗巍然屹立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