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的意思、气节的详细解释
气节的解释
[integrity] 指人的志气和节操
详细解释
(1).志气,节操。《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 ﹞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清 唐甄 《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
(2).节气;节令。《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晋 陶潜 《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金 元好问 《少林雨中》诗:“西堂三日雨,气节变萧森。”参见“ 二十四节气 ”。
词语分解
- 气的解释 气 (氣) ì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人的精神状态:气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专业解析
气节指人在面对重大考验时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品格,尤其强调在原则性问题上的不屈从、不妥协的精神操守。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气节定义为“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品质”,其核心包含:
- 道德坚守——在利益诱惑或压力威胁下仍恪守正道,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 民族大义——在国家危难时保持忠诚,如文天祥《正气歌》所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民族气节。
- 人格独立——不因外界压力丧失自我立场,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
二、历史语境中的实践体现
气节在历史中常通过具体行为彰显:
- 忠贞不渝: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成为忠君爱国的象征(《汉书·苏武传》);
- 抗争精神:明代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体现反抗压迫的骨气;
- 文化坚守: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展现知识分子尊严(《毛泽东选集》)。
三、现代社会的价值延续
当代语境下,气节延伸为:
- 职业操守:医生坚守医疗伦理、记者秉持新闻真实等专业精神;
- 社会责任:公民依法维权、监督公权力的法治意识(如《人民日报》对公民监督的论述);
- 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因,如“廉政气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中华书局《孟子译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陶渊明集校笺》
-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谦诗选》
- 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
-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 《人民日报》时评专栏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廉洁文化”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气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双重含义,但现代语境中更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质。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
核心概念
指人在面对压力、诱惑或威胁时,坚持正义、不屈服于强权的道德品质,强调对原则和尊严的坚守。
-
词源分解
- 气:代表精神状态,如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象征正义感和内在力量。
- 节:指节操,即在重大是非面前坚守道德准则的选择能力。
二、历史渊源
-
早期文献
-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汲黯“任气节”,指其刚正不阿的品格。
- 晋代陶渊明诗句“气节易过”则指节气变化,体现自然时序的含义。
-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将气节视为君子必备的德行,如《论语》中“临大节而不可夺”即强调关键抉择时的坚守。
三、核心内涵
-
坚持正义
在民族危难或个人抉择中保持独立判断,例如民族英雄的抗争精神。
-
不屈从压力
典型表现为“不食嗟来之食”“宁死不屈”等行为准则。
四、使用场景
- 个人层面:形容清廉官员、正直学者等群体的道德操守。
- 集体层面:常用于描述民族气节,如抵御外侮的历史事件。
五、文化意义
气节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与“忠孝仁义”并列,代表精神脊梁。其现代表述可延伸至职业操守、学术诚信等领域。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儒家思想及现代语境分析,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案例或哲学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棒操宾从层椒称贷赤热储胤大伙儿镫杖丰报封疆大吏附赘悬疣皋稽弓腰人公议儿官戏管准挂牵孤雏腐鼠故关过时黄花化禅圜土蠒栗狡猾交攀既来之,则安之机女九子母距骨俊壮康涂镰锷粮食作物敛甲路边蠦蜚滤砂内阁中书屏风儿屏事蒲捎期厉轻媠秦絃牷牺山獭深沉食櫑束如牛腰踏鞽体趣僮谣诬搆乌霉霉霞阁详委相映厢子衔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