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出声响。 唐 白居易 《白羽篇》:“颯如松起籟,飘似鹤翻空。” 宋 欧阳修 《夜意》诗:“夜风多起籟,晓月渐亏弦。鹊去星低汉,乌啼树暝烟。” 宋 王禹偁 《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石怪如舂涛,松偃如起籟。”
“起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起籁”字面意为“发出声响”,其中“籁”原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后泛指声音或自然界的声响。该词常用于描述自然或音乐中的声音,例如风吹松林、夜风拂动等场景。
自然声响
在唐诗宋词中,“起籁”多用于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声音。例如:
音乐意境
部分词典提到其引申义可形容音乐的美妙动人,如“音乐声起”的意境。
需注意,权威来源(如沪江词典)更侧重其“发出声响”的本义,而部分网页提及的“音乐”相关含义可能是文学引申义。实际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起籁》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动物鸟类鸣叫、虫鸣声等自然音响的发出;二是指音乐或乐曲的演奏声音。
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走”和“音”,其中“走”是象形字,表示音符上升;“音”则为旁字,表示音乐、声音。
“起籁”的进一步解释可从其字形入手。古时的“起籁”写作“起藜”,其中的“藜”表示植物的名称,可能表示乐器用的竹管或者像箫一样的乐器。后来字形演变为现在的“籁”。
“起籁”也有繁体字形,即“啓籟”。繁体字形中的“启”意为启发、开端,表示音乐的开始;而“籟”则表示音乐的声音。
古时候的“起籁”一词有许多不同的写法,例如“起蕾”、“起腊”、“佳丽”等等。这些写法主要体现了音韵方面的差异。
例句:春日里,花开一片,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起籁,给大地增添了一片生机。
组词:起舞、起歌、起航、起风、起劲。
近义词:发声、呜咽、鸣叫。
反义词:寂静、无声、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