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照鏡。 南朝 宋 謝靈運 《豫章行》:“覽鏡睨頽容,華顔豈久期。”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鏡影成相字》:“ 宋璟 未第時,因於日中覽鏡,鏡影忽成‘相’字, 璟 因此自負,遂脩相業,後如其志。” 清 趙翼 《偶得》詩之七:“清晨自覽鏡,苒苒老已至。”
(2).比喻借鑒。《後漢書·楊震傳》:“陛下宜覽鏡既往,順帝之則。”
“覽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
照鏡
指實際意義上的對鏡自照,常見于古代詩文中的場景描寫。例如南朝宋謝靈運在《豫章行》中寫“覽鏡睨頹容,華顔豈久期”,通過照鏡感慨容顔易老()。
比喻借鑒
引申為以史為鑒、反思自省的行為。如《後漢書·楊震傳》提到“陛下宜覽鏡既往,順帝之則”,勸誡君主借鑒曆史經驗()。
文學典故
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宋璟未及第時因覽鏡見“相”字而立志,最終成就相位,體現了照鏡與人生際遇的關聯()。
哲學意涵
古人常借“覽鏡”表達對時間流逝、自我認知的思考,如謝靈運的詩句,或借鏡喻史強調反思的重要性。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古籍等權威來源(),如需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後漢書》《開元天寶遺事》等典籍。
覽鏡(lǎn jìng)是一個動詞詞組,指的是通過鏡子或反射的表面來查看自己的形象或外貌。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于形容人們照鏡子檢查自己的外貌、打量自己的形象。
覽(lǎn)是由目(mù)部和蘭(lán)聲部組成,共有6畫。
鏡(jìng)是由金(jīn)部和竟(jìng)聲部組成,共有9畫。
覽鏡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一句話:“懷觀激揚,覽鏡笑。”
在繁體中,覽鏡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覽的寫法略有不同,是由「目」和「臾」兩個部分組成。
鏡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相似,由「金」和「竟」兩個部分組成。
他站在鏡子前,仔細地覽鏡。
她每天早晨都會覽鏡,确保自己的形象完美。
覽景(lǎn jǐng):欣賞風景。
鏡面(jìng miàn):鏡子的表面。
照鏡(zhào jìng):用鏡子照看自己的形象。
照面(zhào miàn):親自見面。
逃避(táo bì):不面對問題或現實,躲避現實情況。
忽視(hū shì):不理睬或注意某事物。
<文章結束>【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