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齐家治国的意思、齐家治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齐家治国的解释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语出《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韜光晦迹老山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 冯惟敏 《点绛唇·改官谢恩》套曲:“诗书子史穷玄奥,君臣父子全忠孝,齐家治国諳经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齐家治国"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体系。该词的本义指通过规范家庭管理,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的良性发展,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国责任的递进关系。

一、本义与内涵解析

"齐"在古汉语中意为"整顿、规范",《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整治,使整齐有序"(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家"指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单位,"治"则出自《说文解字》"治,水出东莱",引申为疏导管理。二字组合形成"以家为治理基础,推及国家"的治理逻辑。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逻辑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齐家者,整齐一家之政;治国者,仁政及于邦国",揭示了个体伦理(修身)→家族伦理(齐家)→政治伦理(治国)的三层进阶关系(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这种思想在《孟子·离娄上》得到呼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三、历史实践与文化影响

汉代董仲舒将这一理论纳入"三纲五常"体系,使其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唐代《群书治要》记载,太宗曾以"齐家未善,治国何能"训诫皇族(来源:《群书治要·卷二十三》)。明清时期,《朱子家礼》等文献更将其具体化为宗族管理规范。

四、现代诠释与应用价值

当代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家国同构"思想虽产生于宗法社会,但其"由近及远"的责任扩展模式,对现代社会治理仍具启示意义(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三章)。《辞海》(第七版)则从语言学角度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家国治理的典范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齐家治国”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成语指“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国责任的统一。其中“齐家”意为管理好家庭事务,使家庭和睦有序;“治国”则指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

  2. 经典出处
    源自《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儒家认为,只有先管理好家庭,才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

  3. 结构与用法
    成语为联合式结构,常作谓语或定语,例如元代王子一《误入桃源》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明代冯惟敏作品中也用其表达对治国才能的重视。

  4. 深层内涵
    该词反映了儒家“家国同构”的理念,将家庭伦理扩展至国家治理,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连贯性。如查字典解释,齐家是治国的基础,两者共同体现了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角色。

  5. 现代意义
    如今,“齐家治国”常用于强调个人品德与领导能力的培养,或讨论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例如,褚人获《隋唐演义》以窦建德为例,说明内外兼修对治理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或儒家思想体系,可参考《礼记·大学》原文及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巴士边竞蟾阙朝谒楚室戴盆大权独揽电视会议浮荣该茂干父荷襁烘衬红叶黄罗扇华鲜嫁鸡逐鸡家母简去辑和金鼇玉蝀谲狂老着脸皮雷打不动冷清清令名留别立正芒消门附明唐弥文漠野南岭拿腔作调蹑脚弄燕调莺抛漾帔肩批扞被甲执兵破涕成笑铅玻璃七大奇正人文科学软润声势熏灼沈诗任笔衰恶水肺梳弄四放宋体耸跃随后损秽苏张唐昌观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