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縣太君的意思、縣太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縣太君的解釋

古代婦女封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嫔禦命婦·太君》:“ 唐 制四品妻為郡君,五品為縣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君,封稱太,此其始也。”《宋史·職官志十》:“詔定文武羣臣母妻封號……貴人母封縣太君……庶子、少卿監、司業、郎中、京府少尹、赤縣令……母封縣太君……其餘升朝官已上遇恩,并母封縣太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縣太君”是古代中國對特定女性群體的封號,主要用于官員母親或妻子的封贈,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1. 起源與制度
    “縣太君”一詞始于唐代,最初與官員品級挂鈎。根據記載,唐代規定五品官員的妻子封為“縣君”,其母則加“太”字,稱為“縣太君”。宋代沿襲此制,并細化為不同等級,如《宋史·職官志》提到“庶子、少卿監、郎中、赤縣令等官員之母可封縣太君”。

  2. 封贈對象
    該封號主要授予中低級官員的母親或妻子。例如,宋代五品官員的母親可獲此封號,而四品官員的母親則封為“郡太君”,更高品級則對應“國太夫人”等稱號。

  3. 曆史演變

    • 唐代:五品官員妻為“縣君”,母為“縣太君”。
    • 宋代:擴展至更多官員親屬,如京府少尹、郎中等級别官員的母親均可受封。
    • 北周至五代:縣君封號位列郡君之下,唐代内命婦體系中,縣君為三、四品官員之妻的封號。
  4. 文化意義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母憑子貴”的社會觀念,通過封號彰顯家族地位。例如,韓愈在祭文中曾用“某縣太君”尊稱逝者母親。

  5. 與其他封號的區别
    “縣太君”與“郡太君”“國太夫人”等形成等級序列,具體對應官員品級。如宋代規定:“國太夫人”為一品,“郡太君”為四品,“縣太君”為五至七品官員之母的封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封贈規則或實例,可參考《事物紀原》《宋史·職官志》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縣太君

《縣太君》這個詞是指古代中國地方上的婦女官員,通常指縣的女縣令。她們在治理地方、辦理政務時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縣太君》這個詞的部首是“夂”,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來源

縣太君這一稱謂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當時的南朝統治者劉宋政權設立女縣令職稱,稱之為“太君”。由于當時的女縣令地位較高,因此被尊稱為“太君”,象征着她們的權威和威望。

繁體

縣太君的繁體字為「縣太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縣太君的漢字寫法并非現在的“縣太君”,而是利用古代的字體形态表現,具體寫法因時代而異。例如,劉宋時期寫法為「縣太君」,元代寫法為「縣太君」等。

例句

1. 那位縣太君治理有方,深得民心。

2. 她雖然是個縣太君,但為人謙和和善。

組詞

1.縣令:指地方行政單位中的官員,負責地方事務。

2.太守:古代縣級行政單位的官員,負責治理一個縣。

3.君:古代貴族階層的尊稱。

近義詞

縣令、太守、郡守

反義詞

普通婦女、普通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