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劍的意思、棄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劍的解釋

亦作“ 棄劒 ”。 1.投劍。《呂氏春秋·知分》:“ 荊 有 次非 者,得寳劍于 幹遂 ,還反涉 江 ,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 次非 攘臂袪衣拔寳劍曰:‘此 江 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已,餘奚愛焉。’於是赴 江 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2).古人習慣佩劍,因以“棄劍”指棄俗、棄世而歸道。 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逮至山頂,丹壁四平。靈木夾道,神草列生。俯瞰 太一 ,下視流星。既投冠而棄劍,亦抗魄而盪靈。” 唐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書懷示息秀才》詩:“棄劍學丹砂,臨爐雙玉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棄劍”是一個源于古代漢語的詞語,具有雙重含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面含義:投劍

指實際動作上的棄置或抛擲劍器,常見于曆史典故或文學作品。例如《呂氏春秋·知分》記載的次非棄劍刺蛟故事:次非在江中遇險,為保全衆人性命,将寶劍投入江中與蛟龍搏鬥。

二、象征含義:棄世歸道

因古人常佩劍象征身份,故以“棄劍”隱喻放棄世俗追求,具體表現為:

  1. 棄俗:如南朝江淹《學梁王兔園賦》中“投冠棄劍”表達歸隱意向
  2. 修道:李白詩句“棄劍學丹砂”描述放棄功名、轉求煉丹修仙

詞義演變脈絡

階段 表現形态 典型例證
先秦 具體行為 次非刺蛟
漢唐 精神象征 江淹賦文

該詞從具體動作發展為文化符號,反映了古代士人“入世-出世”的思想轉變。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呂氏春秋》《江文通集》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劍》的意思

《棄劍》意為放棄劍,指放下武器,停止戰鬥。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棄劍》的部首是弓(弓字旁),筆畫數為7。

來源

《棄劍》是一個成語,出自《詩經·小雅·車劍》中的“棄劍九疑,使刺于何?”意為不再使用劍,是古代詩經中的一句描述。

繁體

《棄劍》的繁體字為「棄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棄劍」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在漢字早期的寫法中,「棄」字的右側可能會加上「千」字旁,寫作「棄劍千疑」。

例句

1. 在面對和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棄劍,用智慧和談判來解決争端。

2. 他在戰争中受到了重傷,但依然選擇棄劍,回到家鄉過上了和平的日子。

組詞

棄劍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棄劍投筆(放棄武器、放下筆墨,指退隱之境)

2. 棄劍從文(指人棄絕武學,從事文學創作)

3.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暫時擱置惡行,改過自新)

4. 棄暗投明(指放棄黑暗勢力,加入光明陣營)

近義詞

近義詞有放劍、卸劍。

反義詞

反義詞有持劍、握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