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論語·子罕》:“毋必,毋固。”本指固執堅持,不可變通。後引申為一定,必然。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事無固必,殆為此也。” 唐 杜甫 《寄題江外草堂》詩:“事跡無固必,幽貞愧雙全。”
“固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經曆了從貶義到中性/肯定的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本義
源自《論語·子罕》中的“毋必,毋固”(不要絕對化,不要固執),最初指人固執己見、不可變通的态度。這裡的“固”指頑固,“必”指武斷,二者結合形成貶義色彩。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一定、必然”的中性含義,強調事物發展的确定性。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論仙》中“事無固必”意為“事情沒有必然結果”,唐代杜甫詩句“事跡無固必”也沿用此引申義。
文獻例證
現代用法
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偏向“固執”或“必然”。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已将其列為獨立詞條。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注意語境,區分“固必”的古今異義,避免誤解。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抱樸子》及杜甫詩集等文獻。
《固必》是一個相對較為罕見的詞語,其意思是“必然”,表示一件事情非常确定或不可避免。
《固必》的拆分部首是“囗”和“心”,其中“囗”表示圍牆或城牆,是一個常見的部首;“心”表示心髒,也是一個常見的部首。根據部首的不同,我們可以推測這個詞的意義與“困境”和“堅定”等概念相關。
根據以上的部首組合,“固必”共有12畫。
《固必》是漢字的簡化字,它的繁體字是「固必」,仍然保留了部首的結構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固字和必字的形狀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固字由原本的“口”與“十”結合,構成了兩個相互靠近的方塊;必字原本是有“心”字為部首的,表示“心髒”的意思。
1. 他的實力固必能夠獲得勝利。
2. 太陽升起的時候,夜晚将固必消失。
3. 隻要你努力學習,成功固必屬于你。
組詞:必然、必要、固定、固執。
近義詞:必然、一定、肯定。
反義詞:不必、不确定、不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