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棨戟的意思、棨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棨戟的解释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汉书·韩延寿传》:“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戟。”《后汉书·舆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旧唐书·张俭传》:“ 唐 制三品以上,门列棨戟。”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州城楼有感》诗:“落日荒城满目秋,辕门棨戟未全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棨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仪仗器具与符信凭证,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形制与功能 棨戟由木制主体与金属饰件组成,形似兵器戟而无刃。主体部分高约1.8-2.5米,表面施朱漆并装饰虎头纹样,顶端装有丝帛制成的幡旗。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这种器物具有「列戟彰位」的功能,既是官员出行时的仪仗前导,也是身份等级的视觉标识。

二、制度沿革 汉代典籍《古今注》明确记载:「棨戟,殳之遗象也,以木为之,后代刻文,代之以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该制度经魏晋发展,至唐代形成完整体系,《新唐书·仪卫志》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方可使用棨戟,且数量与官职品级严格对应。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棨戟常作为权力符号出现。王勃《滕王阁序》「棨戟遥临」的表述,既描绘了仪仗的宏大气势,又暗含对阎都督政治地位的烘托。这种双重象征性使其成为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以礼立政」的传统治理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棨戟(qǐ j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仪仗器具,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棨戟指带有缯衣或涂漆的木制戟,主要用于官吏的仪仗队列。它并非实战兵器,而是象征身份与威严的礼器。

二、主要用途

  1. 出行仪仗:官吏出行时,棨戟作为前导仪仗,彰显地位。如《后汉书》记载,公卿至县长等级官员出行时均有“持棨戟为前列”的规制。
  2. 门庭陈列: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府邸门前可列棨戟,以示威仪(《旧唐书·张俭传》提及“门列棨戟”)。

三、历史记载

四、结构与象征

棨戟以木为材质,外覆缯帛或涂漆装饰,兼具实用与美观。其形似戟却无刃,突出礼仪功能,成为古代官僚体系等级制度的重要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史料,或查阅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巴黎和会本末並比冰晶侧媚吹口哨荡汰倒挂金钟盗患电磁感应掉以轻心睇目恶稔祸盈讹异雰祲分省该深功美簋飧箍嘴憨乎乎号丧鸿侈齎貣剪刘浇切糖记谍酒场棘枳闚兵类选濂溪里魁临机制变卖底买官鬻爵茂林修竹煤层母子拏云握雾逆从排天瓶罍之耻且是穷崖绝谷驱胁热脸儿山长水远生财识变时舞诵号邃寂探测鬀度突贯猥茸校叙夏凊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