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齐皷的意思、齐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齐皷的解释

见“ 齐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齐皷”为“齐鼓”的异体写法,在汉语中属于古乐器专名。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齐鼓”是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形制与羯鼓相似,鼓身以木框蒙皮制成,演奏时置于膝上或架上,多用于宫廷雅乐及仪式场合。其名最早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属于唐代“十部乐”中龟兹乐部的常用伴奏乐器,宋代以后逐渐失传。

从构字角度分析,“齐”表示规格统一、音调协和,“皷”(同“鼓”)指发声器具,二字组合体现该乐器在乐队中承担节奏协调的功能。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描述其“声震而清,节拍严整”,印证了其名称与音乐表现力的关联。

现代考古发现中,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伎乐纹玉带銙上可见齐鼓演奏形象,鼓身细长、两端蒙皮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相符,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该文物为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齐皷”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其名称和结构具有特殊含义:

  1. 名称来源
    “齐”在此处通假“脐”,指鼓面中心凸起的圆形结构,形似肚脐,故称“齐鼓”。古籍《通典·乐四》记载:“齐鼓,如漆桶,大头设脐于鼓面,如麝脐,故曰齐鼓。”这一设计通过鼓面中心的贴膜抑制杂音,改善音质并便于定音。

  2. 形制与功能
    其外形类似漆桶,鼓面中央设脐状凸起,材质多为皮革。这种结构在演奏时能产生独特的音色,常用于仪式、军乐或宫廷音乐。

  3. 历史背景
    齐鼓原为西域乐器,后传入中原,隋唐时期被纳入西凉乐、高丽乐等部伎演奏体系,成为当时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例证。

注意:现代文献中多写作“齐鼓”,“皷”为“鼓”的异体字,二者含义相同。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通典》《旧唐书·音乐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碛标呈髟鼬避祸求福筚门闺窦苍山残雪朝路超期尘涨崇山峻岭传嚷出就外傅翠篾当扆佃户东行西步斗笑儿端副惰气拂悟匮椟朹实牯牛鸿篆候送秽骂交兑敬恭桑梓矜泰絶絃孔照阔匾累身量核励操领表闽川牛录评驳齐驾情窍蜻蜓撼石柱稔乱汝窑山垠沈郁顿挫湿垫誓海盟山蓑笠汤团偷青汙僈舞兽向赴闲淘气晓气校缀戏幻西邻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