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朞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按關系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月,小功服喪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親。 晉 李密 《陳情事表》:“外無朞功強近之親,内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釋知稱》:“每有兇故,秉戒節哀,唯行道加勤,以終朞功之制。” 明 李東陽 《劉益齋傳》:“生彌月而孤,族無期功之親。”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按 邊氏 聚族 河間 已數百載,阮宗南北,裴眷東西,其行輩幾不可復辨。己卯同捷六君,亦不皆期功房從之親。”
“期功”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期”指服喪一年,“功”分為大功和小功:
如需進一步了解五服制度或具體親屬關系分類,可參考《儀禮·喪服》等典籍。
《期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期待或期望有所成就或功績。
《期功》的部首為“心”(xīn)和“力”(lì),共由11個筆畫組成。
《期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一個君子應該擔憂自己是否做到了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擔憂他人是否能夠認知自己的努力。
《期功》的繁體字為「期功」。
在古代,漢字《期功》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期功于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
2. 這位年輕畫家懷揣着期功名,不斷努力創作。
- 期待:期盼有所成就或結果。 - 功績:取得的成就或功勞。 - 期望:對未來有所盼望。
希望、盼望、渴望
放棄、失望、絕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