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牛犁地。亦指耕牛和耕犁。《山海經·海内經》“始作牛耕” 晉 郭璞 注:“始用牛犂。”《新唐書·徐申傳》:“ 申 按公田之廢者,募人假牛犂墾發。” 宋 陸遊 《枕上》詩:“元非破賊手,隻合架牛犂。”
“牛犂”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牛犂”由“牛”和“犂”組成:
本義
指用牛拉犁耕作田地,屬于傳統農業生産的典型方式。例如《新唐書·徐申傳》中提到“募人假牛犂墾發”,即借用耕牛和犁具開墾土地。
引申義
形容人像牛一樣任勞任怨、勤懇耕耘。例如晉代郭璞在《山海經》注釋中寫道“始用牛犂”,強調牛在農耕中的基礎作用,後衍生出對辛勤勞動的贊美。
如需更完整的引證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牛犂》是一個獨特的詞,它指的是用牛或水牛來拉着犂具(一種農具)耕地。這一詞語常常用來形容農民們辛勤勞作的畫面。
按照漢字的構成規則,我們可以将《牛犂》拆分為兩個部首:牛(牜)和犂(犁)。牛部首的筆畫數為一畫,犂部首的筆畫數為九畫。
《牛犂》在現代漢字中并沒有獨立的字形,它通常使用簡化字“牛犁”來代替。繁體字“牛犂”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保留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漢字字典,古時候《牛犂》的書寫是“牛䧳”。這種字形主要流行于秦漢時期。
1.農民們天一亮就開始牽着牛犂地耕作。
2.他用牛犂翻耕土壤,為春季播種做準備。
1.牛耕:指用牛或水牛進行農田耕種。
2.犂田:指用犂具進行農田開墾和整地。
農耕、耕作。
機械化、現代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