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霜華 ”。1.即霜。霜為粉末狀結晶。花,指物之微細者。故稱。 唐 戴叔倫 《獨坐》詩:“二月霜花薄,羣山雨氣昏。”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三折:“雲淡晚風輕,露冷霜華重。” 杜鵬程 《鐵路工地上的深夜》:“ 老趙 把住方向盤望着前方,公路兩旁的小樹和枯草上挂滿霜花。”
(2).皎潔的月光。 唐太宗 《秋暮言志》詩:“朝光浮燒夜,霜華浄碧空。”
(3).閃着寒光的鋒刃。亦指鋒刃閃着的寒光。 明 夏完淳 《錢漱廣為餘内兄弟死絕句》之五:“看君壁上龍鳴劍,依舊霜花夜夜深。” 清 陸楣 《滿江紅·松源署中除草得斷镞》詞:“斸蒼苔,磨洗認霜華,悲陳刼。”
(4).喻指白色須發。 唐 溫庭筠 《達摩支曲》:“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永叔感興》之五:“歡樂既未能,鬢髮霜花易。” 明 張居正 《答中溪李尊師論禅書》:“今不意遂已五旬,霜華飛滿鬚鬢。” 清 孫枝蔚 《歸來》詩之二:“囊中羞澀還如故,赢得霜華上髩鬚。”
“霜花”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本義
指霜的結晶形态。因霜為粉末狀結晶,“花”在古漢語中常指細小或微末之物,故稱霜為“霜花”。例如唐代戴叔倫詩句“二月霜花薄,羣山雨氣昏”中的“霜花”即指自然霜凍現象。
引申含義
在特定氣候條件下,“霜花”也指一種奇特的自然冰晶結構:
需注意,“霜花”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詩意,如比喻白發時暗含時光流逝的意象,而科學描述中更強調其物理形成機制。若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氣象學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氣象研究資料。
霜花是指在寒冷天氣中,水汽凝結形成的冰晶花紋。它常常出現在寒冷的夜晚或早晨,覆蓋在地面、窗戶、樹葉等物體上,給人一種美麗的景象。
霜花的成分是由「雨」和「艹」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雨」代表水,「艹」代表草。它的總計五個筆畫,其中「雨」部四個筆畫,「艹」部一個筆畫。
霜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賦芑》一篇中。在這篇詩中,芑指的就是霜花的意思。
霜花的繁體寫法是「霜花」,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時候,霜花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原始寫法為「芃花」或「芃㳯」,後來則轉變為如今的「霜花」形式。
1. 寒冷的夜晚,地面上鋪滿了美麗的霜花。
2. 早晨起來一眼望去,窗戶上挂滿了晶瑩的霜花。
3. 冬日裡的霜花給世界增添了一抹清冷的色彩。
霜花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如霜花兒、霜花飄落、霜花染白等。
近義詞包括冰花、霜晶,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在極寒天氣中形成的冰晶花紋。
反義詞包括春花、夏花,它們指的是溫暖季節中開放的花朵,與霜花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