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lly wind and cold rain that inspire sadness in a person’s mind] 形容惡劣的天氣或悲慘凄涼的處境
雖凄風苦雨,蕭索難堪,較諸宦海風波,世途機阱,則如生忉利天矣。——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2) 亦作“凄風冷雨”、“苦雨凄風”
語本《左傳·昭公四年》:“春無凄風,秋無苦雨。”後以“凄風苦雨”形容天氣惡劣,或比喻境況的凄涼悲慘。 清 納蘭性德 《大酺·寄梁汾》詞:“鱗鴻憑誰寄,想天涯隻影,凄風苦雨。” 清 湘靈子 《軒亭冤·叙事》:“自庚子亂後,竄身於凄風苦雨中,以規復女權為己任。”亦作“ 凄風楚雨 ”。 清 程麟 《此中人語·田螺妖》:“﹝女﹞每於凄風楚雨之時,常思歸去。”
語本《左傳·昭公四年》:“春無凄風,秋無苦雨。”原以“凄風苦雨”形容天氣惡劣,後亦比喻境遇凄涼悲慘。《玉嬌梨》第九回:“ 蘇友白 因歎一口氣道:我 蘇友白 平生一點愛才慕色的癡念頭,也不知歴多少凄風苦雨,今日方纔盼着一個有才有色的小姐。”亦作“ 凄風寒雨 ”、“ 凄風冷雨 ”。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類·柳》:“方其凄風寒雨,杏褪桃殘,山路蕭條,愁雲千裡,苔荒蘚敗,情颺魂銷,不可謂無憂也。” 魯迅 《呐喊·端午節》:“待到凄風冷雨這一天,教員們因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 新華門 前爛泥裡被國軍打得頭破血出之後,倒居然也發了一點薪水。”
“凄風苦雨”是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成語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映射出中國古代文學中“以景喻情”的傳統,常見于詩詞和小說中,如清代《隋唐演義》等作品。
《凄風苦雨》是一個成語,意指苦難和痛苦的時刻。它通常用來描述困難重重、苦難不斷的境況。
《凄風苦雨》可以拆分為左右結構的部首和筆畫。其中,“凄”首部為冫,共五畫;“風”首部為風,共九畫;“苦”首部為艹,共六畫;“雨”首部為雨,共零畫。
《凄風苦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勸學》一文中。在繁體字中,其寫法為「淒風苦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将《凄風苦雨》拆解為:凄(音:qī)是一種表示悲傷和憂郁的氣氛,風(音:fēng)指風,苦(音:kǔ)指痛苦,雨(音:yǔ)意為雨水。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一直生活在凄風苦雨的環境中,但從未放棄追求幸福的努力。
組詞:凄涼、風雨如晦、苦不堪言
近義詞:酸風苦雨、風調雨順
反義詞:和風細雨、和煦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