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蘇武 與 李陵 的并稱。 唐 韓愈 《薦士》詩:“五言出 漢 時, 蘇 李 首更號。”《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語曰‘ 蘇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謂 蘇武 、 李陵 也。” 清 周亮工 《何省齋太史詩序》:“ 蘇 李 屬和之篇, 鮑 謝 酣吟之響。”
(2). 唐 蘇味道 、 李峤 及 蘇颋 、 李乂 的并稱。《新唐書·蘇味道傳》:“ 蘇味道 , 趙州 欒城 人。九歲能屬辭,與裡人 李嶠 俱以文翰顯,時號 蘇 李 。”《新唐書·蘇颋傳》:“時 李乂 對掌書命,帝曰:‘前世 李嶠 、 蘇味道 文擅當時,號 蘇 李 ;今朕得 頲 及 乂 ,何愧前人哉!’” 清 趙翼 《陔馀叢考·蘇李》:“ 漢 時 蘇武 、 李陵 稱‘ 蘇 李 ’; 唐 時 蘇味道 、 李嶠 亦稱‘ 蘇 李 ’; 明皇 時, 蘇頲 、 李乂 對掌文翰, 明皇 亦稱為‘ 蘇 李 ’。”
"蘇李"在漢語詞典和古典文學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指向中國西漢時期的兩位曆史人物及其文學關聯:
人物身份
"蘇"指蘇武(前140年—前60年),西漢使臣,因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堅守氣節不屈;"李"指李陵(前134年—前74年),西漢将領,李廣之孫,後兵敗投降匈奴。兩人在匈奴境内有交往記錄,傳世文獻中載有他們贈答的詩文。
曆史典故
二人故事見于《漢書·蘇武傳》,記載李陵勸降蘇武未果,後于蘇武歸漢時作别,留下"異域之人,壹别長絕"的悲歎。這一典故成為後世詩歌中"忠貞與無奈"的象征,如白居易"蘇武李陵并我身"(《讀李杜詩集》)。
作品指代
"蘇李"特指署名蘇武、李陵的贈答詩,共20餘首(如《蘇武詩四首》《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收錄于《文選》。内容多抒寫離愁、家國之思,代表作為"良時不再至,離别在須臾"(《李陵錄别詩》)。
文學史地位
這些詩被視為五言詩成熟期的标志,鐘嵘《詩品》稱其"源出于《楚辭》,文多凄怆,怨者之流"。但自南朝顔延之起,學者多質疑為後人僞托,實際可能成于東漢末。
藝術影響
其悲慨沉郁的風格深刻影響建安文學(如曹植《贈白馬王彪》),杜甫"李陵蘇武是吾師"(《解悶》)亦印證其詩史地位。
現代學界普遍認為"蘇李詩"非本人所作,而是東漢文人借其名抒懷的産物。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曆史》指出,詩中"江漢""弦歌"等意象與西漢語境不符,更貼近漢末文人創作特征。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蘇李”一詞在曆史上有兩種主要并稱,分别指代不同時期的著名人物,具體解釋如下:
“蘇李”的兩種指代需結合語境區分:
半刻暴公子繃巴吊拷逼紅壁立筚門閨窦掣挈貸方代數佃仆豆稭二陝二五發蒙解惑負诟忍尤富埒陶白鈎深緻遠古今圖書集成滾溜過拍孤吟好官缺黃教皇糧寰内宦學箭旗醮供既廪靜美拘禮枯風鹂鹠六米落忽闾肆美豔莫訓農機站将進酒牽肘妻帑權均力齊衢闾絨線睿奬沈殆詩囿首路售世舒辟宿好田稺體育運動投錢退廢尪劣吳愉香風小汽車